“我画画,坚持写生为基础,在观察体悟中寻找灵感,撷取物象内在美。然后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通过点景、造型和笔墨表现,来显示自己的鲜活感受和真实感情。”
多年前就认识了中年山水画家陈国兴先生,但真正比较深入了解的还是不久前一次江西之行。那几天,他天天一大早就夹着写生簿,面对远山近溪、古树野花、捣衣浣女,长时间地伫立挥写,令我印象深刻。上面这段话,便是国兴兄在此时跟我说的。沿着这条思路,我们不难找到他的艺术轨迹。
国兴这个想法并非凭空而来。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作为“知青”,到贵州梵净山附近插队劳动十年。那里是联合国世界一级生态保护区,自然风光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神秘莫测。这在他心灵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证。一种不可名状的冲动促使他把自己的印记记录下来,从而为后来正式的创作生涯作了很好的前期准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陈国兴幸运地师从当代山水画大家王克文先生为入室弟子,王先生乃学者型的画家,对元四家尤其是王蒙的山水画感悟尤深。有王老师亲炙,国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之路:用自然世界的万千气息和无穷奇妙,来点燃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后化为笔墨意象,结出丰硕果实。
二十多年来,他在王克文老师指引下,远学王蒙、李唐、四王,近学师恩钊、陆俨少,丰富笔墨表现手段;更以心观物,到处写生,得天地之灵气,写万物之生命,从中训练坚实的造型能力和发掘新的意境。他说:“每当我全身心投入其中时,往往会产生不可名状的兴奋和震撼,画起来似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轻松随意。”我想,这或许便是所谓的“天人相接”状态吧。
陈国兴先生是位创作思路活跃、精勤不辍的画家,追求雄健秀丽的画风。他的作品以大山大水为主体,峰峦纵横,云涌泉流,从雄强刚劲、苍茫浩瀚中展现山水之气势和韵味,又在笔墨的皴擦点染中实现古代传统和现代审美的结合。
最近,他创作了一幅《巴山蜀水秋正艳》。这幅画强调山岩石块的组合,无数山峦叠加摇曳而上,高耸峻拔,劲健苍劲,气势恢宏。左下角厚重的近景与右上角空灵的远景遥相呼应,拓展了画面的深度和厚度。而飞瀑曲折高挂正中,烟云变幻盘桓四周,又使山石之刚与云水之柔形成对比。清初笪重光在他的中国画论著《画筌》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国兴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