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2016这里有约奥运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8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等待首金感悟
关尹
  早上7时爬起,8时半赶到射击馆,11时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结束。为了首金悬念,我等了将近4个小时。看上去似乎有些漫长,但这一切与杜丽和易思玲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

  因为,她们为这一个多小时的亮相,足足等了4年。

  已经是第二次见到易思玲。上一次是4年前,伦敦奥运会的射击馆,这个广东姑娘干脆利落地射落奥运首金,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她被几十名中国记者围在中间,笑靥如花。

  昨天,她却哭了。在混合采访区面对一干记者,易思玲一边回答一边不停地用纸巾擦眼泪。等到采访结束推门退场的那一瞬间,她终于再也忍不住了。4年,换了人间。

  哭不是因为输,是因为不容易。伦敦夺金之后,易思玲去了清华大学,她的身份已是一个学生。边读书边训练,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而杜丽,也早已为人妻、为人母。

  19岁的美国选手特拉谢尔最终夺冠堪称一次“奇迹”,她的世界排名仅为第23。但竞技赛场就是这样残酷,长江后浪推前浪。

  规则的种种改变,对特拉谢尔来说更有优势,她是挑战者,完全没有压力、没有心理包袱,而杜丽和易思玲恐怕要顾忌更多。

  毕竟,这已不是4年前的世界。观众席上的欢呼,甚至人为制造的噪声,在那时简直不可想象。杜丽的丈夫庞伟在男子10米气手枪预赛排名第一,但决赛第一枪就打了个8.6环——在他即将扣动扳机时,身后突然的一片聒噪明显让他受到了惊吓。正是那轻微的一抖,冠军就此飞走。

  赛前说的“双保险”,最后没能兑现,心情多少会有些失落。但对杜丽、易思玲这些老将而言,能够放下奥运冠军从零开始,战胜自我、坚持到底就已是不平凡的胜利,谁说不该为她们鼓掌呢? 关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聞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2016这里有约奥运特别报道
   第A10版:2016这里有约奥运特别报道
   第A11版:2016这里有约奥运特别报道
   第A12版:2016这里有约奥运特别报道
   第A13版:2016这里有约奥运特别报道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6版:金色池塘
   第C07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C08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不到最后一枪 不知冠军归属
等待首金感悟
赶回学校上第一节课
训练烧钱差点就放弃
新民晚报2016这里有约奥运特别报道A11等待首金感悟 2016-08-07 2 2016年08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