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她们为这一个多小时的亮相,足足等了4年。
已经是第二次见到易思玲。上一次是4年前,伦敦奥运会的射击馆,这个广东姑娘干脆利落地射落奥运首金,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她被几十名中国记者围在中间,笑靥如花。
昨天,她却哭了。在混合采访区面对一干记者,易思玲一边回答一边不停地用纸巾擦眼泪。等到采访结束推门退场的那一瞬间,她终于再也忍不住了。4年,换了人间。
哭不是因为输,是因为不容易。伦敦夺金之后,易思玲去了清华大学,她的身份已是一个学生。边读书边训练,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而杜丽,也早已为人妻、为人母。
19岁的美国选手特拉谢尔最终夺冠堪称一次“奇迹”,她的世界排名仅为第23。但竞技赛场就是这样残酷,长江后浪推前浪。
规则的种种改变,对特拉谢尔来说更有优势,她是挑战者,完全没有压力、没有心理包袱,而杜丽和易思玲恐怕要顾忌更多。
毕竟,这已不是4年前的世界。观众席上的欢呼,甚至人为制造的噪声,在那时简直不可想象。杜丽的丈夫庞伟在男子10米气手枪预赛排名第一,但决赛第一枪就打了个8.6环——在他即将扣动扳机时,身后突然的一片聒噪明显让他受到了惊吓。正是那轻微的一抖,冠军就此飞走。
赛前说的“双保险”,最后没能兑现,心情多少会有些失落。但对杜丽、易思玲这些老将而言,能够放下奥运冠军从零开始,战胜自我、坚持到底就已是不平凡的胜利,谁说不该为她们鼓掌呢? 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