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只打算在中国一两年
出生于印度孟买的Bivash颇有些国际阅历,曾先后在莫斯科和曼谷的新闻机构工作,到上海之前就已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过中国。
“当我收到《上海日报》的邀请,就打算来亲眼看看这个国家,”Bivash说:“我那时候也就打算来工作一两年。”
初来乍到的几个月里,Bivash很享受在工作结束后的晚间,用双脚丈量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期间,他慢慢培养起了对上海的感情,也与报社的中国同事们建立了深厚友谊。“以前和我共事过的外国专家们陆续离开了,我选择留下。”他的妻子后来从印度搬到上海和他一起生活,他们的儿女都出生在这里。
作为夜班编辑,Bivash负责城市新闻和财经版面,并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夕转岗为体育版编辑。因为工作单位是日报,Bivash对上海和中国的变化发展也总能得到最及时的更新。“中国一直在尝试变化、发展和创造。在一带一路的政策下,我们看到中国正在与世界建立更深层次联系。”
一次夜游引出一部纪录片
对历史和文化一贯抱有兴趣的Bivash喜欢探寻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人口大国的联系,在祖国和第二故乡之间,他很自然地担当了“亲善大使”的角色。他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大师的东游记》,追踪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于上世纪20年代造访中国的经历。
纪录片的由来归功于Bivash的一次“夜游”。“我走进延安路旁的一个居民小区,看到了一块石板,上面有泰戈尔的名字,原来石板上列出的是曾经居住在此的名人们。”
于是,Bivash的探寻之旅开始了。“我去图书馆和档案馆搜集相关书本和材料,也去咨询专家,以及一些中国作家,包括赵丽宏。回印度休假时我也尽量搜集补充材料。”
Bivash后来把他的发现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上海日报》。“稿子有2000字的限制,我决定把我掌握的材料整理成纪录片。”
纪录片得到了印度驻上海领事馆的肯定,也引起了一些中国人的注意。上海作家协会、印度驻中国大使馆,还有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的一些大学都放映过这部纪录片。
“这并不是一部很专业的作品,”Bivash很谦虚:“我用的器材就是个普通的旅游用摄像机。但我把热情都放进了纪录片里。”
得益于这部纪录片的影响力,上海的南昌路和茂名路口竖起了一座泰戈尔塑像。每年,生活在上海的印度人会在塑像前举行音乐会等活动来庆祝泰戈尔的诞辰。
在上海“发现印度”传播友谊
Bivash在上海的另一个发现是位于虹口区东宝兴路上的一座锡克庙。关于锡克庙的文章在《上海日报》刊登后,吸引了世界范围内锡克族人的注意。其他媒体也跟进报道,这座庙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保护建筑了。
“一些印度的锡克族人,甚至居住在印度以外的锡克族人,看到报道后尝试联系我以了解更多情况。”Bivash还曾给一些印度电影导演当过向导。
Bivash曾参与《浦江上的飞鸟:上海印度人历史》一书的编辑工作。该书在2018年上海书展期间和读者见面。“这本书也很像是个纪录片式的探寻,你会发现中印两国的联系其实可以追述到几个世纪前。”
Chaiti艺术节这两年在中国的发展也有Bivash的功劳。这个致力于推广印度古典音乐和舞蹈的艺术节最早是由他的几个朋友创办的。“2013年刚举办的时候,没多少人知道Chaiti艺术节。到了2018年,演出票都提早售罄了,80%的观众是中国人哦!”Bivash自豪地说。
Bivash在2014年获得了白玉兰纪念奖银奖,又在去年收获金奖,对于这份肯定,他的欣喜和感激溢于言表:“被一个城市授予荣誉,这感觉非常好。这些年,我一直在和我的印度同胞分享我在上海和中国的经历和故事。我时常跟他们强调——你必须亲自和中国人交流,才能真正了解这个国家。” 马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