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没上过几次课
王林华就读于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专业,他选修了《健康与免疫》、《动画赏析》、《江西历史文化民情》等课程。
据王林华介绍,学校要求大一下学期开始修满总共18个学分的选修课,一门选修课计2个学分,也就是说大学四年要选修9门课程。一些比如《公关礼仪》、《营养健康与美容》、《中国茶文化》、《鸡尾酒技艺》等课程,报名学生爆满,运气差的人还选修不上。选修课的授课老师上课也较为随意,一般讲授一些基础知识后就开始放映一些相关题材的视频。整整一个学期下来,有些同学没上过几次课,考试一般以论文形式或开卷答题形式完成。
男生也追捧化妆课
笔者来到江西农大第二教学楼亲身体验了一下“酱油课”。在一间大教室里,老师正在讲授《化妆品与美容》课程,内容是美甲知识。按常理,这门课程应是女生较感兴趣,但听课的学生居然男女各半。
一名大二法学系男生选这门课的理由是,“这门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好通过,所以我们就选了。其实也没上过几次课,混个学分罢了。”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看小说,还有情侣私下聊天。
一些老师也比较随意
据悉,一些选修课的老师讲授时较为随意,但有的老师也非常认真,比如《日语入门与日本文化》《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但考试比较难。
有学生说,有些课程的授课老师只是照本宣科,难以真正勾起学生的兴趣。比如《鸡尾酒技艺》,大家很想知道怎样调制出各种美味的鸡尾酒,更希望能有现场展示。但是,老师只是讲授一些知识,再放一些幻灯片。课程结束,大家并未感到有多大收获。
专家称教育观念使然
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舒曼认为,选修课被大学生称为“酱油课”由多方面因素造成。首先,学生从小的教育就有主课与副课之分,在重视程度上不一样,这种观念在大学的个性选修课上得到体现,选修课成了可有可无的副课;其次,课程安排时间不太合理,大都安排在第7、8节课,利用晚上时间开课,与学生的生物钟冲突,很难集中精力听课;最后,选择余地非常大,使学生的动机和目的多样化,无法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但学生们自己应重视,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并学有所用。
刘兰花 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