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一系列借由网络而滋生的新型犯罪正呈现悄悄蔓延之势。近日,湖北省蕲春县公安局破获了一个靠删帖获取暴利的犯罪团伙,涉案近2000人,总金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一名25岁的“删帖中介”,在4年时间内竟然靠删帖赚取了780余万元,通过违法活动过上了奢华的生活。案件牵连之广,涉案金额之大,令人吃惊。
“有偿删帖”,主要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删除、下沉、稀释网上信息的行为。那么,这个行业到底如何兴起,又为何能够谋取如此暴利?
前脚删帖后脚重发
互联网发展至今,早已成为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平台。人们通过网络论坛、贴吧、微博等渠道积极发声,相较以往,一些负面报道、实名举报得到了更快捷的传播。但是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对等。一些网络管理员,或论坛版主,或是深谙电脑技术的黑客,因为手中的管理权力或是技术手段,可以管控帖子。
一部分人因为具有可删除网上言论的能力,而被他人收买,用来刻意掩盖一些负面信息。有些人愿意“破财消灾”,只要能消除网络舆论对于自身的不利影响,即便花大价钱也在所不惜。卖家与买家如何联系?处于中间层次的“中介人员”由此应运而生。他们利用手中的信息,将买方与买方连成了一张硕大的利益关系网,自己从中牟利。
“有钱能使鬼推磨”,正因为删帖行为能换来暴利,使得这一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更有甚者,一些负责删帖的人员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利,前脚刚删完帖,后脚又将帖子换一家网站重发,以便买方继续花钱请他删帖。还有些不法中介故意以舆论批评相威胁,迫使一些企业、政府公职人员或公众人物付费删帖。这一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网络与新闻秩序,还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阻碍了正常的群众监督,助长了歪风邪气。
联合启动专项整治
其实早在2013年9月10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将有偿删帖定为非法经营罪。犯罪嫌疑人只要涉案金额超过5万元就能立案。一旦罪名成立且涉案金额在25万元以上,可能面临5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在2015年1月21日宣布,针对“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国家网信办、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启动力度空前的专项整治。足见国家对于这一事件的重视程度。
尽管国家专门发布了法律解释,并由多个部门联合启动专项整治,但这种不法行为始终难以被根除。一些别有用心的犯罪分子依旧我行我素,他们觉得网络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自己在网上的犯罪行为很难被追踪举证,犯罪风险较小,而经济诱惑很大。笔者认为,要更有效地打击此类犯罪,还要从多处下手。
长期预防严厉打击
首先,要加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网络维权意识,同时建立更通畅的举报通道。鼓励大家一旦遇到类似问题,可以尽快向有关机构反映,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当自己的帖子被莫名删除后,不少网民都会在第一时间敏锐地觉察到,但往往不知道该去哪里维权,个人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如果举报通道更畅通,将会有助于执法机关更高效地打击此类犯罪。
其次,对于一些新闻媒体、网站和公关公司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防患于未然,对已经发生在自身平台上的有偿删帖事件,及时反应,有效处理,有时候比执法机关介入更迅捷。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这些平台的监督,防止他们利用自身优势从事违法交易。
最后,对于删帖行为的买卖双方,应当依法严惩,加大打击力度,破除他们的侥幸心理。面对这一类不法行为,我们还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长期预防,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