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课程介绍,团队精神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教育也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培养学生不仅是授予他们专业技能,更是教会他们如何与人沟通,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上采用小组作业的形式来完成学习。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它以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为理论基础,以研究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旨在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小组合作的益处多多,除了培养合作意识外,还可以增强责任感、加强自学能力,培养积极主动性格。此外,团队合作还是一个认识他人,认识自己的过程。只有认识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才能找到自己擅长的位置,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小组作业遭学生不满?
前段时间,曾大学生在朋友圈抱怨说:“小组作业是世界上最恶心的作业”,纷纷引来不少同学点赞。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做了份题为《大学生小组合作满意度调查》的问卷,并发布在各类社交平台,题目包含讨论效果、分工情况、组员沟通、组长能力等方面。受调查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给问题打分(1到5分),分数越高代表越不满意,即1到5分分别代表非常满意、满意、良、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本次调查,共收得有效问卷303份。从调查结果看,有28%的同学对团队内存在“搭便车”现象非常不满意;26.7%的同学不满意于组员间缺乏沟通、信息不畅;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组内的讨论无效,混乱无序。
看似完善的小组作业怎么会在学生心中产生这种影响呢?高校虽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讲授法的教育模式。这种灌输式的培养方法虽然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上,它仅仅体现在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上课做老师布置的小组作业。
小组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但这样的学习方法仍然只使得一小部分同学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很大一部分同学有的是“拿来主义”的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贡献多的同学感觉到不公平:付出的努力不一样多,而所得到的几乎一样。
现代大学生团队意识弱
在团队精神方面,现在很多大学生还是个人主义至上,集体观念淡薄,课上小组讨论不积极,课后小组任务不做。大学里能有小组作业的一般都不是专业课,因此很多人都抱着打酱油的心理去了,小组作业也自然不会放在心上。这些组员根本就不在乎组长的辛苦,找资料就百度百科一下,一模一样地复制粘贴过来,一分钟了事,也不会去考虑多搜集一点资料后归纳整理。要是有小组讨论,他们也往往是一言不发,然后干自己的事去了,对小组学习漠不关心。时间一长,“打酱油”的学生难免产生惰性,影响学生的未来交往能力,造成小组学习效果得不偿失。
这样的现象不仅一个、两个班级内产生,还十分普遍。更有甚者,直接连上课也不去,分配一些任务给他,就说“我不要,我不做,我不会”,于是就造成了有些组长熬夜赶小组作业的惨状。
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参与度不均衡,由此造成了能力强的学生起主导作用的局面,而能力弱又不上进的学生就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作为组长的李同学向笔者抱怨道:“我昨天晚上做小组PPT做到2点多,都是我一个人干的,他们也不帮我。虽然我们平时关系很好,出去玩时随叫随到,可是一提到作业他们就失踪了。完了,在PPT的组员分工上还要写上他们的名字,明明就是我一个人做的。”在小组合作中遇到这样的组员,组长产生这种心理也在所难免。只怕长期这样下去,李同学就会和在小组合作中表现不佳的朋友疏远。
不过,也有像林同学这样非常想得开的学生。他认为:“让他们不做好了,反正锻炼的是自己的能力”。这也是一种普遍的应对方法:自己做到心安就好,总有收获。溪子组长也是位独挑组内工作的强人,因为他觉得小组作业效率太低,光联系组员就要花很长时间,有事找他们的时候不是不回复就是找借口说自己有事,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做。
个体间存在差异才合理
另一个组的组长小陈说:“这个学期,基本上每门课都要分组,而且每个组的人数又不一样,让我们怎么分啊?我们之前六个人都成固定的组了。现在我连哪门课哪些人是我的组员都搞不清了。”
小组之间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一般一学期下来后成员间可配合得较默契。但人数上的变动也确实会对小组成员们造成困扰。不过,当形成一个固定的小组时,往往组长、发言人总是同一个,且承担大部分甚至是所有的作业,而个别人却无所事事。特别是要求一个小组只交一份PPT报告或总结时,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如英语课堂上的小组对话表演,部分英语成绩差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对话表演中往往只说几句礼节性的话语,甚至是不参与对话,而活跃的学生则滔滔不绝,小组合作完全变成了他的个人表演。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学生应在教师协助下组建小组,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并规定合理的组成人数,给每人分配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采用不定期呼唤角色的方式,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度。
据《大学生小组合作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组员人数在4~5人时最能保证效率。但也有例外,比如《微电影制作》,4~5人一个组可能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光摄影和演员就需要这么多人。有趣的是,笔者发现有些在大组里打酱油、上课经常缺勤的学生,在以2个人为一组时,会主动地做一些任务,且还能做得很出色。
如何才能使1+1>2?
不过,有些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频繁地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一些原本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或技能,偏要花时间在小组内反复讨论。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有的小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风马牛不相及;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了解,根本无从说起。所以,教师在布置任务时最好是团体性任务,即任务所要求的资源最好是绝大部分单个学习者所不可能全部具有的,离开了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个人就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任务目标。这可以促使学习者对活动的参与。
况且在上课时,老师往往会让一个小组的成员坐在一起,而这带来了比传统教学更大的噪音。往往教师还没有交代完合作的事项和内容,学生就在下面交头接耳,然后越说越响,讨论的还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题。这些课表面上看似热闹,而学生却没有真正掌握和巩固已学知识,没有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心理效应,在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时,小组就会嬗变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
所以,不作为的组员想改变滥竽充数的现状的首要任务是增强责任感,每个人在每个团队里面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担任不同的分工,在这个团队里面我们既是团队的成员,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必须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前提下,帮助团队获取成功。在分工时,要积极主动向上,如果从小你就不参加小组合作,那就很有可能培养出消极的态度面对以后的学习工作。在完成分配的工作时,要仔细地思考,因为“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当大家碰撞到一起时,才能造就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