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雪松赫哲族工艺品作坊的时候,尤雪松的爱人正在缝制一幅鱼皮莲荷图。
他熟练地将两片一寸大小、形状相同的鱼皮上下叠齐,放入棉花后,沿着边缘用线细细缝好,一起一落之间,一片莲花的花瓣便完成了。
作坊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鱼皮制物,有鱼皮包、鱼皮挂饰、穿在人偶身上的鱼皮衣,最多的,还要数玲琅满目的鱼皮画。
“你们好,我是尤雪松。”一个中年女子推门而入,步履有些匆忙。
悠远的民族之艺
尤雪松是地地道道的赫哲族人,省级鱼皮工艺传承人,现在担任饶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局里事务繁忙,所以作坊的日常经营全由她的丈夫来打理。
2005年9月,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饶河县雪松赫哲族工艺品作坊,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扶持下逐步壮大,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作坊。
“像这种拼贴的鱼皮画,现在发展成三百多个品种。这门技艺,姥姥传给母亲,母亲又传给我。”尤雪松介绍。
赫哲族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其历史可追溯至6000至7000多年前。早年的赫哲族生活在江边,临水而居,喜欢捕鱼,并以之为业。捕到鱼之后就把鱼皮剥离出来,缝制鱼皮衣。后来,每到过年,赫哲族会用鱼皮绞花,贴在墙上、窗户上,彰显节日的喜庆。这项技艺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鱼皮工艺画。在赫哲族人眼里,一条鱼除了鱼鳞、内脏不可用,鱼肉可以吃,鱼皮、鱼骨都能用来做精美的鱼皮工艺画。
在饶河县博物馆工作的周雪,接触鱼皮画五年了。她介绍,鱼皮画是在赫哲族先民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非常直观地展现出赫哲族的生活场景和信仰,是了解赫哲族的首选渠道。
“比如说,鱼皮画会反映捕鱼或制作鱼皮的过程。赫哲族信奉多神,反映他们宗教信仰的内容也比较多,都是积极向上的、祈求美好的。”
如今的鱼皮画,种类更多,样式更繁复,并逐渐研发出平贴、镂空、立体浮雕等工艺。鱼皮画也成了赫哲族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不断传承下来。
难舍的匠人之心
“我们也想过用机器来做量产,但是手工的柔韧度和针法,机器代替不了。”尤雪松说。
首先是做鱼皮。
“先将鱼皮剥制下来,用铡刀反复地刮,除净鱼肉,再用玉米浆糊吸附腥味,之后放入地窖,阴晾1至3个月,最后镶在木块上风干,才能变成制作鱼皮画的材料。”周雪说。
然后是制作鱼皮画。
从设计样稿,到根据图形剪裁,而后缝制、晕染,工艺繁琐、复杂。由于其独特的材质与缝纫手法,鱼皮画一直保持着最原始的手工制作传统。
在尤雪松作品集中,不乏一些复杂之作。其中的《八骏雄风》长2米、宽1.5米,描绘八匹骏马奔跑景象,制作时长为1320个小时;《富贵花开》长2.2米、宽1.6米,展示一对在牡丹花丛中嬉戏的孔雀,花费制作者2950个小时去完成。
尤雪松说,鱼皮画的制作周期根据画作内容决定,短则几天,长则数月。这是一个费神、伤筋骨的活儿。“不仅双臂劳累,眼睛、颈椎也很辛苦。”
不过,有付出便有回报。随着县委县政府对鱼皮画的重视力度不断增加,尤雪松的作品也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参加过深圳的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多次斩获中国龙江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佳绩。“这次获金奖的画作是我爱人缝的,《八骏雄风》也得了铜奖。”
坎坷的传承之途
“现在饶河会这个工艺的人不多。特别是会缝制的,太少了。”尤雪松道出了目前鱼皮画艺术的困境,“这些作品未来很可能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鱼皮画技艺将来可能只有去博物馆才能看到。”
在非遗传承方面,国家每年会拨些经费。省级项目每年5万元,主要用于开班的传承费。尤雪松介绍,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项目,她会去讲课,还会为学员免费提供鱼皮和工具。
除了开班,尤雪松认为讲座和展览也是推广鱼皮画艺术的好方法,最要紧的是,赫哲族人的传承意识急需提高。
赫哲族的捕鱼达人尤晓坤,有时会遇上加工鱼皮材料的人,一般都是买整条鱼回去处理。但比起处理鱼皮、制作鱼皮画,他还是对打渔和煮鱼更感兴趣。“文化这块我不懂。”
“赫哲族人得提高思想认识,体会到危机感。只有主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才有希望。”尤雪松说,“习总书记到同江考察之后,对赫哲族人的鼓舞很大。国家都这么重视我们民族,我们本民族的人,没有理由不把文化传承好。”
尤雪松说,为了传承赫哲族文化,还成立了专门的微信群。群里有老师讲课,还有网站供大家交流。通过比赛、汇演等形式来交流比试,提升大家对传承文化的认知感和紧迫感。
不过,她也坦言,鱼皮画技艺还要靠家族式传承。除了最基本的技术,有些技艺其实是不外传的。
“如果都传给外人的话,那我们的饭碗不就砸了吗?但是公益教学,该做的还是得做。”
新兴的后起之秀
“神秘,就只能用神秘来形容。”
刘志红是饶河另一家鱼皮画部落的老板娘。这个在赫哲族聚居乡——四排乡长大的汉族姑娘,对赫哲族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说起初印象,她不假思索地说出了“神秘”二字。
“我做鱼皮画12年。我十一二岁时第一次看到,就感觉很神奇——鱼皮还能做成画,太神奇了。”刘志红说起这段往事,眼中闪烁着光芒。
她说,只要闲着,宁可不睡觉也会做些鱼皮画。部落开业五年,她几乎天天都在作画。
“它是属于我生命的一部分,假如上超市排长队,我一点儿不着急,就想我的鱼皮画,每时每刻都在想。”
刘志红在不断学习赫哲族鱼皮画传统技艺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创新。她在传承赫哲族文化的基础上,在鱼皮画艺术中加入了一些汉族元素。“鱼,在汉族也寓意吉祥,有许多纹样和图案。所以如果能够相互结合,经过现代工艺加工,也很好。”
周雪不是赫哲族人,但同样对鱼皮画情有独钟,在创新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如今的作品题材也会和饶河当地人文历史相结合。例如珍宝岛的风景、出土的乌苏里江陶罐等等。”
鱼皮画的传承队伍中,不再局限于赫哲族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考,相同的是,他们都希望鱼皮画技艺能够源远流长。
可期的未来之景
“说白了就是有没有增值空间。”刘志红认为,鱼皮画目前之所以存在局限性,是因为还没有打开市场,“我去大城市,人们都不认识这些东西,根本没听说过。”
为了推广产品,刘志红积极参加各地鱼皮画展出。今年一月,她的鱼皮画还入驻了深圳一个电子商务推广交易服务平台,以此打响鱼皮画的知名度,同时也扩大了生意来源。
“现在全国各地都能买到,上海、四川、山东,还有海南三亚。买之前加个微信就行。”
周雪则希望通过鱼皮画和饶河当地人文景观的结合来扩大传播:“我之前做的几幅小画都是反映美丽的饶河风景。未来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饶河,了解饶河鱼皮画。”
为了弥补鱼皮画艺术在宣传上的不足,尤雪松认为,整合赫哲族所有资源,形成完整的生态园区,是目前发展文化最有效的方式。
“游人可以感受到赫哲族的吃、喝、游、乐、渔。在生态园区中先捕鱼,鱼肉可以吃,鱼皮用来做工艺品,吃完后能观赏萨满舞,走的时候再带走一些鱼皮技艺工艺品,把它作为一个旅游项目来做。”尤雪松建议,“把会赫哲语的老人尽量集中在里面,赫哲族的语言环境才能逐渐恢复。”
不过,尤雪松也表示,真正的实施要由政府牵头。但由于饶河县目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希望项目能引起省级和国家级的重视,从而缓解地方压力。
于她个人而言,不论鱼皮画艺术如何发展,她都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来延续文化。“我们家开的是一家商店,更是一个文化传习基地。”尤雪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