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摄影 杨应葛 俞晗之 (上海大学)
1月10日,饶河飘着雪。下午5点,夜幕四合,细碎雪花映着街灯泛起星星点点橘色。已接近饭点,张万和饭店却没有一个客人。他坐在店里和妻子唠嗑,悠闲地看着窗外的雪,一点也不着急。
我们是张万和饭店今天的第一批“客人”。
专做俄罗斯人生意
张万和开的是一家俄罗斯饭店,“平时专门接待俄罗斯客人。”
边陲小城饶河与俄罗斯隔乌苏里江相望,南部有国家一类口岸——饶河口岸,全年开放,是中俄贸易重要通道,每天都有俄罗斯货车从这里进出,饶河成了这些俄罗斯商人的歇脚点。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轻工业相对落后,边境地区办签证相对方便,常有俄罗斯人到饶河买些衣服、牙刷、杯子等日用品。交易旺季,饶河口岸一天就能入境三四百人。走在饶河街头,常遇到一些来购物的俄罗斯人。
“一个人出国比较贵,他们大都组团来购物。”借此商机,张万和做起了旅行社的生意,专为俄罗斯客人做“团餐”,时间久了,便在饶河开了一家俄罗斯饭店。
饭店的门面很不起眼,红色招牌上写着白色俄文,矮矮地挂在街角,被一排树影挡着。如果不是特意找来,路过几次恐怕也发现不了。进店门要下几级台阶,然后就能注意到店里的红色装修风格。大厅约40平方米,有十来张方桌,都铺着红布,几十张靠背椅,也都套了大红色椅套,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婚礼酒席。饭店还贴了米白色烫金花墙纸,墙上挂着几张俄罗斯人的照片,据说都是和店主有交情的。
喝完酒就开始跳舞
环顾四周,柜式老冰箱边装满了大啤酒杯,吧台摆着大小形状不同的印着俄文的酒瓶。抬头一看,天花板正中央还挂着一个八十年代歌舞厅里常见的圆形彩灯。
“没这个他们不乐意!”张万和打趣地讲,“俄罗斯人有这个爱好,吃完饭、喝完酒,就开始跳。”
2016年末,一行30多个俄罗斯客人来饶河过圣诞节。“能在国外旅游过年的,都是俄罗斯的有钱人,在这里待了三四天。”饭店的墙上用彩带贴起了俄文的“新年快乐”。“他们无论男女个个都喜欢喝酒,一直拿着酒瓶子,有时候一天都不醒。”张万和回忆说,圣诞节当天,30多个俄罗斯客人点了几桌菜,喝了不少酒,喝到兴头上就把桌子拉开,空出中间一块场地,打开彩灯,用吧台的电脑放起了俄文歌,围在一起跳舞,一直跳到深夜。
店里每张餐桌上还铺了一块玻璃板,板下压着一些人民币和卢布(俄罗斯货币),凑近细看,钱币上还写着俄文字。“这些是俄罗斯人吃完饭留下来的,写的是‘谢谢’‘饭很好吃’之类的话,表示很满意。”
没客人就在家休息
一月是俄罗斯人入境的淡季。张万和说,这些天全县总共也没来几个俄罗斯人,他的店连续好几天零客流。
他说,俄罗斯近些年经济不佳,来饶河消费的人明显减少,饭店收入也少了。“以前县里有8家俄罗斯饭店,现在只剩两家。”客人少了,张万和夫妻俩就能招呼得过来,平时便不再雇人,借此缩减成本。张万和透露,店里每年能赚几万元,但刨去成本,剩不下多少钱。
“既然赚不到什么钱,有没有想过改成专门接待中国人的东北餐馆?”
“做东北菜利润大,但是饶河遍地都是竞争者。开成俄罗斯饭店,起码还有点特色。”张万和一边展示中俄双语菜单,一边说。
“以后你有什么打算?如果俄罗斯客人越来越少,怎么办?”
“以后……再看吧。”张万和与妻子四目相接,陷入沉默。
“今天没客人来,你们都做些什么呢?”
“就休息呗,在家待着。”
张万和又点燃一根烟,望向窗外的飘雪。饶河的夜很长,他们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