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大学城/大咖秀
     
本版列表新闻
女乒名将张怡宁做客上海体育学院坦言——~~~
     
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女乒名将张怡宁做客上海体育学院坦言——
“不管多艰辛,都要走下去”
郜阳 朱懿菲
  郜阳 朱懿菲 (华东政法大学)  图 东方IC

  大咖名片

  张怡宁,1981年10月5日生于北京,原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现任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助理。她6岁时开始打球,1991年进入北京队,1993年进入国家队,右手横握球拍,两面反胶,弧圈结合快攻打法。

  自2001年在世界杯首夺三大赛女单冠军以来,张怡宁赢得了5届世界杯和两届世锦赛女单冠军以及分量最重的两枚奥运会女单金牌。与王楠搭档赢得了一枚奥运会女双金牌、3届世锦赛女双金牌,在08年北京奥运会赢得首枚乒乓球女团金牌。张怡宁在三大赛中一共获得了19个世界冠军,超越了邓亚萍。

  3月1日,“大魔王”张怡宁现身上海体育学院,做客“体院大讲坛”,与年轻学子分享自己的乒乓生涯。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其中不乏从外校赶来的“铁杆球迷”。

  身着牛仔衣裤,脚踩运动鞋,脱下国家队“战衣”的魔王学生气十足。乒乓球场上的张怡宁,干练的短发,坚毅的眼神,一如既往的“冷漠脸”,曾让对手望而生畏。走下球场的她实际上是一个腼腆沉稳、平易近人的“前辈”,低头看着讲稿的她,略显紧张。

  错失“第一金”

  四岁半开始接触乒乓球,接受专业训练十四年,为国效力十三载。在这看似顺畅的背后,张怡宁坦言,成为“大魔王”的这一路艰难重重。“参加了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比赛,随着技术、成绩的提高,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她说。

  十三岁跟着李隼教练拼搏在训练场、比赛场上,共同奋斗的几年里张怡宁与教练有着相同的目标:奥运冠军。“有了目标以后,我发现自己在技术、战术上,心理调节能力上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能否站在最高领奖台、怎么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等问题浮现在了当时这位年轻小将的脑海中。

  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是张怡宁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回忆起这段经历,她反复叹息:“遗憾。”张怡宁在那届比赛中错过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块金牌,这一错就是四年。“与马来西亚的团体半决赛中,在1:1的情况下,我拿下第三局,锁定胜局。”然而,最后在与中华台北的团体决赛中0比2负于对手,憾失自己的第一枚金。“状态好不代表可以不准备,只凭勇气是拿不下比赛的。”如今反观这次失利,张怡宁直言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经验不足。比赛就是这样残酷,她说,“队员在激烈的比赛中难免会紧张,输与赢的心理落差就像天和地的距离。”

  “输球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不太放在心上;另一种是这场球输了,会让你记一辈子。”张怡宁说自己曾感受过经历这种挫折时的艰辛与痛苦,那次落败后她的技术状态开始下降,精力不集中、情绪急躁,教练忙着为继续比赛的队友准备,完全只能靠自己调节。“前辈的例子,正面、反面的都有。道理都明白,可实践起来很难。”为了脱离这种困境,不让自己再煎熬下去,张怡宁只能努力地完成每一天的训练,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初学者,一切从头开始。

  紧接着10月底的访欧赛,决定了她是否能成为国家队主力位置。“眼前没有退路,要正确分析,头脑冷静,积极应对一切困难。”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她慢慢找回了状态,在第一站与波兰选手的对抗中,对手实力强劲,张怡宁在两次落后的情况下反败为胜。“对手发球、抢攻威胁很大,只能在接发球的时候压低弧线,角度接开,落点接长。”赢下这场后与瑞典的第二站就从容了许多,也有了信心。在一系列的状态起伏变化下,张怡宁说自己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调整了心态,为自己获得了主力位置。

  实现奥运梦

  2004年雅典奥运会是张怡宁第一次正式意义上参加奥运。和欧洲劲敌鲍罗斯的一场大战令张怡宁印象深刻。此前二人并无交手,但是教练组了解到对手旋转球和反手位进攻性都很强。“我与教练赛前商议时,教练给我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建议,如果不克服心里关,那很快会输。”张怡宁认为比赛中技术其实只占三成,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正确分析对手,了解自己。对战中前三局张怡宁都是以10比8艰难取胜,此后对手气势大减,顺势取得比赛胜利。最后她在决赛中4比0击败朝鲜选手金相美,顺利拿下金牌。“那时候我知道了超越是怎样一种滋味,是喜悦,是甜蜜,也证明了我自己的实力。”尽管过程跌宕起伏,最后张怡宁还是如愿获得了第一个奥运冠军。

  与雅典奥运会相比,2008年在家门口作战的张怡宁更多了一份自信和从容,“平时训练中花的每一份心思,付出的每份心血是会与比赛结果一一对应的。”

  教练曾告诉张怡宁:“如果你想拿第一名,那就要有第一名的各方面要求。目标是不会变的,但过程中只要有松懈,结果可能就会变化。”张怡宁还提起与新加坡选手冯天薇的一场比赛,当时由于主板海绵不够平整被裁判收走,而备用板海绵是为后一天比赛准备的,这让张怡宁心里一沉。面对劲敌,张怡宁和裁判达成共识:“她打十把,我打十一把。”靠着自己的坚持,张怡宁四比一战胜对手,每局都仅有微弱优势。“是我自己磨平了这场比赛。”通过这场比赛,张怡宁也想给年轻人一些经验教训:第一,不要侥幸;第二,要面对现实,最后要找出解决的办法。“年轻人,无论是当运动员还是其他职业,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2008年后,张怡宁的技术进一步提高,在她退役前两年的大赛中,她都收获了冠军。她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运动员。宣布退役时,张怡宁说自己内心的情绪是复杂的,毕竟乒乓球跟随了自己二十三年之久,伴随着成长,经受过忧愁,感受过喜悦。在国家队的十三年里,是她的黄金阶段,无论是技术、战术、心理状态还是人生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笑侃“演技”差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单第四轮的比赛中,张怡宁对阵福原爱,第四局张怡宁在9比0领先的情况下,发球下网,主动失误送给了对手一分。同时,也避免了11比0的尴尬。这一幕引起了在座学生的好奇,纷纷举手提问。

  张怡宁解释说:“不是我‘演技’不好,而是我不想把不好的记忆停留在拍子上。我在状态这么好的时候,为什么要把这个不好的技术放在拍子上呢?但我们确实有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打对方11-0,所以就拍子边沾一下,不想把那个不好的球停留在拍子上。”

  无独有偶,2009年横滨世乒赛女单1/8决赛,张怡宁对阵匈牙利老将托特时,第四局9比0领先的情况下故意发球下网,事后张怡宁解释说:“比赛获胜就行了,没必要让对手陷入11比0的尴尬。”

  退役后的张怡宁开始在中国乒乓球学院工作,这让她很欣慰,又能和乒乓球结合在一起。之前她曾负责青少年训练培训,指导那些13至15岁此前获得优异成绩的青少年。七天的集训,让小队员感受到国家队训练的节奏。“教给他们的不只是技术,而是让他们喜欢上乒乓,深入了解乒乓。”针对小球员不同的特点,张怡宁也制定了不同的训练方案。

  互动环节中,现场气氛活跃,大家都不想错过与奥运冠军交流的机会,而“大魔王”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并热情回应。对于“如何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或者如何看待媒体对待运动员之间竞争的报道”这个问题,她认为运动员之间的确存在着竞争,事实也不尽然,不必太过理会媒体的报道,“他们炒他们的,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想法”。不要理会外界的看法,做好自己就好。提到如何面对生涯中的伤病问题时,张怡宁表示只要心中有目标,伤病都不是事!最后,当主持人请张怡宁给年轻学生总结几句话时,她说:“我还是回到我刚刚讲的,就是如果你选择正确的目标,不管是多辛苦的路,都要坚持走下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看天下/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04版:达人秀/大学城
   第05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06版:第四维/大学城
   第08版:第四维/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大咖秀
   第10版:域外风/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爱美丽
   第12版:穷游经/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追剧迷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新民汇
   第16版:多棱镜/大学城
“不管多艰辛,都要走下去”
大学生版大学城/大咖秀09“不管多艰辛,都要走下去” 2017-03-15 2 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