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大咖秀/大学城
     
本版列表新闻
~~~——解读石黑一雄作品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
——解读石黑一雄作品
冯元福
  冯元福(上海海洋大学)  本版图片 视觉中国

  大咖名片

  石黑一雄: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54年11月8日生于日本长崎,1960年随家人移居英国,先后毕业于肯特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并于1982年获得英国国籍。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主要作品有《远山淡影》《浮世画家》和《长日留痕》等。除诺奖外,还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等多个奖项,与鲁西迪、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当地时间10月5日下午1时,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结果揭晓,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获奖。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的小说富有激情的力量,在我们与世界连为一体的幻觉下,他展现了一道深渊。”

  石黑一雄真的很冷门?

  石黑一雄获得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不少读者都对这样一个具有明显日裔特征的名字颇为陌生,但事实上石黑一雄是一位成名甚早的作家,1989年他获得了英国的布克奖,其地位相当于在中国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此后石黑一雄一直笔耕不辍,到目前一共出版了七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片小说合集,在当代小说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每年都有不少学者以他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发表论文。而他的作品也被翻拍为电影,早在1993年他的小说《长日留痕》改编为电影《告别有晴天》,一举获得了8项奥斯卡提名,2005年根据小说《上海孤儿》改编的电影《伯爵夫人》上映,小说《别让我走》被翻拍为同名电影于2010年上映,最新的同名电影《被掩埋的巨人》也正在拍摄中,可见他的作品并不缺乏市场。

  但为何普通读者对他的作品没有太高的热情呢?究其原因或许有以下两点:

  首先,石黑一雄的小说通常是通过第一人称创作,以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在整个情节中人物所说的正确与否无从判断,只有慢慢阅读下去才能找到答案,而且在他的小说中常常会令主人公的记忆产生偏差或迷失,只有读到最后才能了解小说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个阅读过程比较漫长,一般的读者不会那么仔细地留心他前后叙述当中出现的矛盾或偏差,这样一件费力的工作对作品的阅读产生了一定难度。

  其次,石黑一雄小说的题材非常多变。石黑一雄在访谈时曾说过自己的小说每一部一定是“one step forward”,一定要超越前一部作品。如果题材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对于那些有阅读依赖症或者阅读依赖习惯的读者来说就是一种挑战了。在他早期的两部小说《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中,石黑一雄都以日本为背景,表达自己的日本背景,以此作为文化传递的一个媒介,吸引了很多英国读者,在英国文坛上是大获成功。正当所有人都觉得石黑一雄是一个日本文化的代言人,他可以引领英国人和英语世界的国家走向日本文化的时候,他笔锋一转,写了《长日留痕》,这部小说完全是以英国为背景,塑造的是维多利亚时期气质的主人公。而正当人们惊叹于他作为一名日裔作家能够将英国社会描写得如此出彩的时候,他又变了,第四部作品《无可慰藉》成了一部卡夫卡式的超现实主义的小说,时空的穿梭、人生的跳跃、前后情节的改变都给阅读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当石黑一雄写作《上海孤儿》时又变了,它以探案为题材,将视野投向了二战前后的上海和英国,以一个孤儿寻找自己父母的侦探故事进行写作。最新小说《被掩埋的巨人》借用了英国古老的亚瑟王时期的传说,将亚瑟王、梅林、精灵、这些形象全部都糅合到小说当中,把一个古老的冒险故事演绎成一个现代的政治预言。因此石黑一雄作品的颠覆性极强,他自己曾说过,“我觉得现在文学的类型边界正在崩溃,读者、作者都应该去适应这种巨变。”虽然他的小说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但小说对世界和人性的探索带着很强烈的情感和使命感,对我们理解自身、巨变的社会、自己的生存和价值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的。

  情感力量揭示人与世界

  瑞典学院将石黑一雄的创作主题归纳为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小说以巨大的情感力量揭示了我们与世界之间虚幻的联系的深渊。

  石黑一雄认为时间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自我价值认定,因此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在某一个历史的阶段或一个瞬间被卷进了战争灾难或政治事件之中,他们艰难地度过了这一段人生的经历之后发现自己得到的却不是自己当初想要的,反而还失去了很多。与此同时,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又被新的世界的道德体系所抛弃,在对过去不断的反思当中,他们会忍受历史加在他们身上那些愚蠢甚至是罪恶的标签。

  在第一部小说《远山淡影》中,主人公悦子是一名日本女性,她在日本遭遇核爆炸之后认识了一个英国男朋友,她认为这个契机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可以去英国重新开始生活。但她忽略了自己女儿心理的变化,没有顾及到她的感受,导致了女儿自杀,整部小说探讨了她在希望和失去中的代价。

  第二部小说《浮世画家》的主人公小野是一名画家,他是怀着一腔的热血要报效日本政府,因此他在二战期间用画笔创作宣传画,帮助日本政府宣传军国主义,名噪一时。但是战后,民众开始对法西斯主义进行清算,他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女儿的婚事也遭到了重重的阻碍。他在痛苦的回忆中不断地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他笔下的主人公无一不是在时间的河流或者社会的巨变当中,被剥夺了归属感的迷途者。

  石黑一雄被称为创伤记忆的大师,非常善于利用人类记忆的特征去探索人性的这个主题。人的记忆往往具有遗忘性和欺骗性的,总会出现遗漏、偏差甚至与事实完全相反的错误,人们在记忆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暗示的误导,在各种事实中进行错误的联系,从而产生错误的记忆,而自己还意识不到。记忆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遗忘,尼采说过,“不会遗忘的人也不会生活。”石黑一雄非常关注记忆在这些方面的作用,日本在二战结束后鼓励民众遗忘有关二战的一切,石黑一雄觉得这种态度在当时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是权宜之计。如果当时日本政府还去追究战争的责任,整个国家就可能分崩离析了。但是石黑一雄认为在日本经历了经济复苏和文化重建之后已经具备了回顾过去的力量,可以去解决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之间围绕二战事实有着不同的理解的问题,他的小说《浮世画家》就是这个观点的体现。

  主人公小野在战后蒙受大众耻笑的恐惧和不安中,一次次走回记忆深处,寻找自我开脱的理由,最终在时代巨流的冲刷之下,鼓起勇气去接受截然不同的社会价值和社会道德体系,这正是石黑一雄希望日本政府所采取的态度。他最新的这个作品《被掩埋的巨人》继续了这样的主题,他将记忆由个人拓展到了集体,探讨了社会和国家记住了什么,忘记了什么。小说既有对英国文明的源头的追溯,又有对英国民族身份的重构,还有对东欧的民族冲突和卢旺达大屠杀等事件的影射。这也是法国思想家保罗立科曾提到的“消极遗忘”这个命题的文学再现。所谓消极遗忘就是一种回避政策,它受到阴暗意志的驱使,不去探听不做调查,是狭隘意识悲剧。石黑一雄认为,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被埋葬的巨人,在当今看似和平的外表下,其实每个国家以及每个个体都必须有勇气去抵制消极遗忘,发现真相,承担责任。

  石黑一雄在一次访谈中曾与主持人交流人类自我欺骗的问题,他认为人们生活在三种谎言之中,一种是对自己说的,第二种是对别人说,第三种是没有意识到而生活在其中的。他的作品正是从记忆这个带有迷宫性质的建构物去揭示了个体和国家试图去隐藏的种种自我欺骗,而这也是人类痛苦和纷争的根源。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看天下/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04版:达人秀/大学城
   第05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06版:大咖秀/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百宝箱
   第08版:域外风/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公益星
   第10版:科普堂/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玩游戏
   第12版:穷游经/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追剧迷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新民汇
   第16版:多棱镜/大学城
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
大学生版大咖秀/大学城06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 2017-11-22 2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