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海浪、沙滩、椰树,填充度假时光的元素。飞行了五个多小时后,我半躺在看上去挺舒服的沙滩椅上,把玩着GPS,它告诉我这个亚热带岛国与我在上海的家的确切距离。
这里全年常夏,咸涩的海水被烈日蒸发成湿热的空气,裹着每个人,但人们大多不慌不忙,自然凉快了许多。而我的家乡四季分明,孜孜不倦的路人行色匆匆。对金钱、地位甚至感情,大多像个眼巴巴瞅着骄阳下即将溶化殆尽的冰激淋的孩子。记得登机时同胞争先恐后,飞机刚到达还没停稳又纷纷起身取行李,如此急迫的习性好似军事演习,目的却是为了来这里休闲。
海滨小镇短小的街道,从这头到那头仅仅许个愿的距离。我平静地体味着晨钟暮鼓间每一秒的“滴答”。因为语言障碍,看不懂当地的报刊和电视,屏蔽了传媒信息——它们多半的作用除了详尽地描述别人的生活故事,挑逗读者“比较”和“代偿”的兴奋外,其实因缺乏悬念而苍白单调。
入夜,海风徐徐,于街角的酒馆小坐,隐身于众多游客之间。看惯了国内旅游景点急吼吼赚钱的架势,这里作为国际著名的度假胜地,物价却便宜得出乎预料,更不见纠缠的小贩和乞讨者。
当地朋友告诉我,还有另类游客,往往一住就是大半年,买辆机车,整天东游西逛……正聊着,就听到拆除了消音器的摩托车引擎声轰鸣而过,伴随着金发壮汉的背影——异常发达的肱二头肌上盘着生动的刺青,他是谁?为何出现和消失?瞬间即逝的画面留给我持久的想象空间。
手持冰镇啤酒,突然想起一位在上海的朋友,他三十多岁,烟酒不沾却有个特殊嗜好,喜欢看演唱会,还专挑内场离舞台最近也最昂贵的座位。自始至终不拘言笑,难得礼节性地鼓掌。他曾说:“别看那些明星给传媒捧上了天,我花个几千元,就让她在面前又蹦又唱,还带抛媚眼的……”极端理性近乎冷酷的立场貌似与追星追到家破人亡的实例截然相反,但其内在动因何尝不是另一种心态的扭曲呢?难道源于不自觉地对所谓明星效应过度炒作的心理抗拒与反讽?此时,真希望他也能来我身边一起吹吹海风——人融于自然之中变得懒散,而懒散的状态下比较容易感受善道的平和魅力……
入睡前,终于开始读随身带来的那本书。作者多年前红极一时,他的文字刻在我的青春记忆中。此番高调复出,连续月余每天看到关于他的各种报道。强势宣传反复轰炸之下,难免令我心生倦怠,虽说这是人正常的负面情绪反应,可如果伴着狭隘的成见阅读他的著作,既是对作者的不公,也无益于有效地汲取养料。趁此刻自己安静了下来,正是读书的好时光……
也许,真正的休闲能使人毫无作为地容光焕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