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时按摩、集体用餐、用心呵护……学业有成。英国记者克里斯蒂娜·图米前不久专门走访德国儿童看护院,处处皆是温馨的感人场面。感慨之余,图米近日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问:与英国相比,德国儿童看护院为何如此成功?
德:温情按摩
英:规矩死板
图米走访了位于德国汉堡市的一家儿童看护院。她发现,在那里,孩子们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莫过于熄灯前。每个孩子都得到一次10分钟到15分钟的按摩,由值班的女性看护员揉搓他们的肩膀和背部。
“这是我一天当中最放松的时刻,我很喜欢这样”,15岁的雅妮娜说。雅妮娜6年前搬进这家SME儿童看护院。
在SME儿童看护院,包括雅妮娜在内,共有6个年纪在15岁到20岁之间的孩子。他们已在看护院住了至少6年。
对于新入院的儿童,若他们有外伤或受过虐待,也要接受晚间按摩。“但我会把它变得有趣。我会用一个玩具滑过他们的肩头,或者假装在他们的后背揉面做比萨饼,”看护员玛丽亚·内米茨说,“在与孩子身体接触这方面,我们没有障碍。有些孩子曾有过负面经历,我们得帮他们重新学会信任,包括信任可以让另外一个人触碰自己的身体。”
图米在采访伦敦达林路儿童看护院时,向经理克雷格描述了她在德国儿童看护院看到的情景。克雷格说:“显然,他们认真地对孩子进行治疗。”
图米向兼职看护员诺尔玛·曼提起德国儿童看护院的睡前按摩。曼说,这个想法太危险,“我们不会冒这个险,我们在这里做的每一件事,都恪守规章制度”。曼向图米展示了他们的规章制度——两卷文件。
看护员每天得同时记录3本日志。第一本用来记录看护员和孩子们的行踪,手写,禁止涂改,每页空白处还要画上道道。第二本是孩子们日常活动的全天候记录。第三本是每个孩子的个人日志,是他们每天个人活动和举止的全记录。全部日志至少要保存75年,以免孩子将来投诉某个看护员曾对他实施虐待。
德:恰当治疗
英:寻求庇护
在德国,把儿童送进看护院的原因与英国类似。大多数孩子因为受虐待或被忽视,一小部分则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或本身性格孤僻。
但与英国人对看护院儿童的歧视相比,德国人普遍认为,儿童住看护院,是为寻求更恰当的教育和治疗,而不是为寻求庇护。图米认为,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在德国,儿童居住在看护院的时间,比英国儿童平均长3倍。
约阿西姆·格努奈特已在SME儿童看护院工作24年。格努奈特说:“起初,许多父母觉得看护院是个车间,孩子在这里可以得到修理。孩子自己也觉得,他们来这里是因为犯了错,要遭到惩罚。但我们努力让父母和孩子都明白,在这里,我们向他们展示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可行的。我们始终强调,在孩子的一生里,他们的亲生父母是最重要的人。”
负责监督汉堡儿童服务工作的赫伯特·维尔曼博士说:“如果一个家庭内部发生问题,我们的态度是,一定存在外部原因。我们相信,专业人士可以帮他们把问题解决。但英国人会觉得,要么父母有问题,要么孩子有问题。如果真有问题,他们就应受到惩罚。”
在德国,公众对儿童看护人员高度信任。伦敦大学教授帕特·佩特里说:“在德国、丹麦和荷兰,儿童看护员是体面的职业。而在英国,看护员都是一般员工。”
德:长期居住
英:临时收容
在德国看护院,孩子居住的平均时间是3年。但在英国,平均时间不到1年。图米采访达林路儿童看护院时,院里共9个孩子中,只有2名是长期居住,其他孩子都是临时收容,并无专人照料。
达林路儿童看护院经理克雷格说:“这里并不是收容所,可却在帮收容所照看这些孩子。”
看护院为儿童提供最多不超过3个月的看护服务,在伦敦并不罕见。很多英国人认为,儿童看护员就像灭火器,只有在危急时刻才介入。克雷格和同行都迫切希望公众能改变这种观念。事实上,他们很想和孩子一直努力,直到他们的人生有所改变。从一所看护院,搬到另一所看护院,之前还经历数段寄养生活,不难想象这样的孩子会多么低落沮丧。卜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