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新民晚报有则报道,说京、沪等城市已有7成白领成为“过劳模”,引起大家议论纷纷。
有人说,“‘过劳模’不是白领的专利”,这是当然的。全国总工会在去年6月曾称“‘过劳死’有向白领蔓延的趋势”,由此推测,“过劳”现象在蓝领工人和农民工中大概也已存在。
“过劳模”虽是戏称,但却也不失准确。你要去问那些“过劳”者,大约80%的人会告诉你,他们加班干活是自愿的(这也早有报道),那不是“模”是什么?不过,只要稍加追问,“过劳模”们就会让你明白,那种“自愿”实际上是迫于一种巨大的压力。关于这种压力的来源,专家们在一旁已有各种各样的分析。而最让我信服的结论是: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在于,迄今为止我们的经济发展几乎完全依赖的是“廉价劳动力”。整个经济结构有意无意地在维持这一“竞争优势”,“廉价劳动力”本身要想提高甚或维持自己的生活质量,当然就只剩下“过劳”一途了。
于是有论者苦口婆心地指出,“廉价劳动力”相当于“原料”,也不是取之不尽的,随着中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劳动力总量的增长速度会放缓、停顿甚或下降。又有论者不无忧虑地指出,对劳动力资源的“过度开发”或“掠夺性开发”,也会导致这一资源的枯竭。
这些都是忧国之论,意思是希望早图良策。但我以为,这些忧国之论也已是“退一步”的说法了。那潜台词仿佛是在说:即使把劳动力看作“原料”,看作“自然资源”,随意糟蹋也是会自食其果的。然而,劳动力是人,不是“原料”、不是“自然资源”,对“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一定意味着对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侵犯和剥夺。这一步不能退。我的意思是说,无论经济发展有多重要,都不能以侵犯和剥夺人的基本权利为代价。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一道不可逾越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