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潘克街地铁站附近,有一扇铁门。每天,来往路人行色匆匆,很少有人注意它。更少有人知道,在这扇门后,隐藏着一个几十年前秘密修建的地下堡垒。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时期,柏林这座饱受战争之苦的城市一直在修建各种防御工事,其中以地下掩体数量最多。
如今硝烟已散,这些深藏多年的避难所“羞涩”地敞开大门,迎接各国游客到地下触摸历史。
地下堡垒网络庞大
在潘克街地铁站附近的地下掩体里,一切还是战争时期的原貌:贮藏间内备有双层床、薄毯和涤纶防风服,够3500人使用;除了为婴儿准备的70个摇篮,角落里还有几堆运尸袋。
在柏林,这个地下掩体只是数百个已知地堡之一。据统计,柏林在二战期间曾修建大大小小的地下掩体约1000个。战争结束时,超过三分之二的地下掩体被毁,余下的大多数则被紧锁或遗忘。
20世纪70年代,柏林再度启用地下掩体。为备战可能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东西柏林秘密修葺和加固部分地下掩体,以防核弹来袭。战争没有爆发,地下掩体则以修缮后的模样留存下来。
据“柏林地下建筑协会”统计,柏林现存300多个建于二战时期的地下掩体,它们形成一个庞大的地堡网络。其中一些深埋于断石残垣之下,一些大门被牢牢堵死,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保存完好。
“柏林地下建筑协会”成员凯·海涅说,冷战时期经过修缮的大部分地下掩体目前状况良好,里面放满应急物品,“如果现在发生战争,它们还能投入使用”。
机密重地撩开“面纱”
德国政府对纳粹“遗物”一直讳莫如深。修建于纳粹时期的地下掩体也不例外。政府始终采取“隐瞒消息”或“缩小规模”的态度,担心一旦公布它们的位置,它们将可能成为新纳粹分子的“朝圣地”。
其中,曾是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自杀现场的地堡尤为神秘。德国政府将其列入国家机密,长期以来拒绝公开标示,也禁止任何人前去探秘。2006年6月,这座地下掩体终于撩开“面纱”一角。“柏林地下建筑协会”获得柏林市政府批准,在掩体遗址上竖起一块小小的标记牌,用德文和英文标注这座地下建筑的布局、通道、照片、档案以及详细纪年等信息。
《元首地堡:希特勒最后巢穴》一书的作者克勒霍夫在地堡标记牌揭幕时说:“这是柏林展示纳粹罪恶最有象征意义的地点,我们希望人们知道地堡的全部真相。”
“柏林地下建筑协会”是一个非营利组织,长期致力于重新开发柏林的地下工程。协会还先后为其他一些地堡争取到“开放权”。“解禁”后的地堡可供游客参观,协会工作人员则负责提供导游服务。今年,预计“地下游”游客将超过10万人。
政府看好市场潜力
“柏林地下建筑协会”创始人之一迪特马尔·阿诺尔德说,柏林人过去一直试图摆脱战争阴影,并淡忘这座城市里那些“不光彩”的建筑。
阿诺尔德说:“就像柏林墙那样,过去人们总说:‘把它推倒,掩埋起来。’它是整个城市的污点。人们不愿向后人展示这座城市以前发生过什么,那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因此,协会成员的工作常常得不到理解。多年来,他们遭遇过诸多困难和尴尬。阿诺尔德回忆说,柏林市政官员曾极力反对与协会合作,重新开发这些地下掩体,“他们说我们有‘地堡癖’,称我们为‘混凝土狂’。他们只允许我们在城市肮脏的角落里工作,就好像我们是新纳粹分子。”
但最近,“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阿诺尔德说,越来越多的柏林人想了解,自己居住的这个城市曾如何度过战争时期,那时居民如何潜伏在地下躲过劫难。他说,市政府也逐渐意识到柏林的“水泥内脏”潜在巨大的旅游市场,并开始看好协会的工作。
英厄堡·容格·赖尔是柏林市政府主管城市发展的议员,他称赞“柏林地下建筑协会”为开发柏林地下旅游资源作出了贡献。“很少有人知道柏林的地下面貌,绝大多数人过去也无法进入到那里,”赖尔说,“但柏林人如今渴望去看一看地道、洞穴,去看一看他们城市的历史。” 张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