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抗日根据地是1938年武汉陷落后逐步开辟的,习惯上称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或鄂豫边区,也称豫鄂边区、鄂豫皖边区、湘鄂豫皖边区。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攻占武汉后,中共地方组织即在鄂豫皖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斗争。1939年1月,按照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原局的统一部署,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从河南竹沟出发,挺进鄂中。4月,与信阳挺进队一部合编为新四军鄂中游击支队。5月,游击支队与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应山县抗敌自卫团一部合编为新四军挺进团。6月上旬,陈少敏率信阳挺进队一部及竹沟来的干部50余人编入挺进团。1939年6月中旬,根据中原局的指示,豫南及鄂中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兼政治委员。部队深入鄂中、豫南、汉水和淮河两岸敌后,粉碎了敌人多次“扫荡”。
1939年11月,新的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成立,边区各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以白兆山、大悟山为中心的豫鄂(也称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初步创立。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2月,豫鄂挺进纵队奉中央军委命令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连续围攻,在襄河两岸、大江南北跳跃回旋,大力向敌后发展。
1944年10月,中共鄂豫边区委改称中共鄂豫皖湘赣边区委,并成立了鄂豫皖湘赣军区,由新四军第五师师部兼军区领导机关。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鄂豫皖根据地发展到东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阳,南到湖南洞庭湖的广大地区。
(据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