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美国的家人发来邮件,页面做了动态美化,乘风破浪的龙舟衬底,一串像风铃一样用红绳悬着的三角粽,边上一个织锦缎打了络子的香袋,几株蓬蒿,鼠标在画面上进出,还会变出独立江边的千古骚人屈原。我知道,他们想家了。与家连在一起的是那些生动的场面,与场面相关的是一些食物的记忆。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是由特定的场面和特定的食物合在一起,然后被赋予特定的审美理想和情感。端午就是其中的一例。
孩提时,天气开始变热到穿一件衬衣偶尔也会出汗,就盼着过儿童节,完后看见到处有卖箬叶,就猜想外婆和邻居阿娘要裹粽子了。那是一个大工程。这一天,家家都会忙到很晚,然后户户彻夜飘出粽香。第二天,早饭吃煨了一夜还冒着热气的粽子,脖子上让外婆挂了香袋,出门看见隔壁的小毛头额上用雄黄画了王字,弄堂的大门上扎了蓬蒿,就知道这一天是端午节。
后来从课本里学到端午吃粽子的习俗来自于纪念先秦时期不甘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楚国大夫屈原,又在其他书上读到雄黄蓬蒿香袋有辟邪祛毒的说法,电视机普及后在电视里看到的各地在端午这一天往往要举行龙舟赛,这是对端午节最最生动的场面记忆。中国人的凝聚力和想象力,从物到人,从人到理想的图腾,这一天是合而为一的。几乎所有的龙舟都被打扮得神采飞扬,龙舟上奋力划桨的人,无论何种身份何种职业,这一刻齐心协力,目标一致。虽然大多数人没有机会乘在龙舟上,或者幼稚到根本还不可能知道端午为何,但只要闻到香袋的香气,只要吃到粽子,也就自然化为端午这一天中国人的一分子。就因为这样,就不难理解当邻国将“端午祭”注册“申遗”后,许多中国人会感到失落。食物是具有神形兼备的诗意的。不过,也因如此,当每一个端午来临,我们只要还记得吃粽子,记得赛龙舟,记得扎蓬蒿用香袋,记得想起心气高远的古代诗人,那么这个端午就还是我们的,无论申不申遗。 图/王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