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次广州,我便解开了对于“牛河”的疑问,原来就是“牛肉炒粉”,之所以叫“牛河”,是牛肉炒河粉的简称。
据说“干炒牛河”的始创人是一位叫许彬的厨师。1938年广州沦陷,他与双亲一起在杨巷路经营云吞面以维持生计,还兼营炒牛河。当时炒河粉都用滑炒,炒后要打芡。一晚,摊档的生粉刚刚用完,来了一名日伪侦缉员要吃炒牛河。许彬的父亲许伯畴有个脾气,就是料头不足决不制作,于是回绝说炒不成。可这个汉奸执意要吃,最后竟拔出手枪来威胁。争持不下,许彬急中生智,想出个不勾芡的办法来应付:先倒油爆葱头,炒芽菜,加粉炒拌,然后才把拉过油的牛肉投入镬中一起炒制。结果那人每晚都来吃这种干炒牛河。许家父子于是专门炮制出“干炒牛河”,一时顾客大增。
与那些根正苗红、沾名人之光发扬光大的名菜、名小吃相比,干炒牛河居然与汉奸有关,也算闻所未闻。而许伯畴的敬业和较真,为节约生粉成本而沾沾自喜……看来有些太小家子气,不过倒是很符合市场经济的经商理念。
干炒牛河必须猛火快炒。既要炒匀,手势又不能太快,不然粉会碎掉。油的分量必须准确控制,不然太腻不好吃。因此干炒牛河被认为是考验广东厨师炒菜技术的试金石,如同蛋炒饭,可以测试厨师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