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何必“撮合”教育? 董纯蕾 |
当娱乐遇上教育,谁唱主角?这是个问题。最近触及这个问题的,是一部名叫《变形金刚》的热映影片。 一部娱乐作品,火了20年。若不是真人演出、由电视剧改编翻拍的电影在今年暑期档的大屏幕上大放异彩,人们差点忘了擎天柱和威震天当年有多威风,也不敢相信童年的热情可以“保温”这么多年。 20年前形容影视作品受欢迎,常用的说法是“万人空巷”。20年后,人们挂在嘴边的则是“人气”、“眼球”和“粉丝”。20年前,孩子们交换玩具,拍香烟牌;20年后,年轻人在网上“晒”收藏,“刷”论坛。不变的是,“汽车人,变形,出发”听来依旧令人兴奋,汽车人和霸天虎的正邪之争,依旧教人爱憎分明。 被变形金刚们唤起的,还有更多童年的记忆,“当道”的多是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主人公,比如奥特曼。这又不免引起老话重提:为什么国产同类作品的影响力明显逊色? 暂且不论衍生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等“附加值”,单说那些以虚幻的形象为主人公的娱乐作品,基本逃不了邪不压正的套路。这一点没有进口和国产之分。论思想性,若都有《黑客帝国》的深度,也就罢了,输得心服口服。记者曾请教过对科幻作品颇有研究的上海交大人文学院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综合思想性、想象力和视觉效果各因素,江晓原教授最推崇的科幻片,是有多重主题的《黑客帝国》:人与机器人的关系、现实与虚拟的界线、母体说对认识论基础的动摇,其中任何一个主题都极具思想深度,交织在一部电影中,更是高潮迭起,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问题是,流行多年的国外动画作品,也不见得多有思想深度,但就是招人喜欢。论粉丝数量和忠实程度,国产片与之相比显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江晓原教授的分析很有道理。据他推测,原因之一是我们太看重“寓教于乐”。娱乐产品的初衷是让人愉快,同时它所产生的教育意义也是不可否认的——毕竟,虚拟世界遵循的还是人类的道德准则,奥特曼始终在和怪兽斗争,《变形金刚》里最终的胜利终究属于代表正义的汽车人。“也许当我们主观上不再为娱乐产品设定教育目标,客观上反而能收到教育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娱乐产品。当娱乐遇上教育,最理想的结果是“天作之合”,娱乐就认认真真地娱乐,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刻意的“撮合”,总是不招人待见的。本报记者 董纯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