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戈公振和藏书楼的情缘 张 伟 |
1927年11月,著名报人戈公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中国报学史》,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专著。此书一出,拓宽了新闻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为后来者继续深入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奠定了戈公振在中国新闻史研究中拓荒者的地位。多年来,此书曾屡次重印,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报学史》最受人推崇的特点之一是材料的丰富和详实,而这些材料的得来无一不凝聚着戈公振多年的劳动和心血。为了觅得第一手的文献资料,他频频出入沪上各家图书馆,其中,徐家汇藏书楼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这所属于天主教耶稣会修道院的藏书楼创办于1847年,是上海最早的一家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中外文书刊。这家教会图书馆平时很少对中国人开放,尤其是教外人士。当时主持藏书楼日常事务的是徐宗泽修士。徐是徐光启的后裔,本人也是一位学者,著有《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等书。他和戈公振以学会友,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戈公振也因此得以自由出入藏书楼,像鸟入深山一般,畅游书林,充分利用藏书楼丰富的馆藏,尤其是上海开埠以来外国人所办的早期报刊。这些珍罕的资料使戈公振得益匪浅,也大大丰富了《中国报学史》一书的内容,戈公振日后曾多次对侄儿戈宝权提起过徐宗泽和藏书楼对他著书提供的帮助。 1935年10月22日,一代报人戈公振因劳累过度,染病不治,逝世于上海虹桥疗养院,年仅45岁。当时各大报纸都作了报道,新闻界同声惋悼。戈公振逝世以后,他的丰富而又有特色的藏书一直为人们所注意。1955年,考虑到戈公振在写作《中国报学史》时和徐家汇藏书楼结成的密切关系,戈宝权在和姑母戈绍怡作了郑重研究后决定将这批书捐赠给上海图书馆。上图接受捐赠后对戈公振的藏书进行了整理,并编制了《戈公振先生藏书目录》。根据这份目录,可以确切地知道,这批资料共有1533册之多,其中有不少是极其珍罕的历史文献,如1872年出版的《申报》创刊号,1881年出版的《新报》,1882年出版的《沪报》,《时报》和宝记照相馆签订的合同,《申报》早年发行的月份牌等,留存至今,有不少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这批资料中还有不少戈公振的手稿及与文化界名人的来往信件,更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上海图书馆非常重视戈公振的这批藏书,辟了专室收藏,定期有人打扫,对专家学者则约期阅览开放。几十年来,这批珍贵的文献在上图不但安然无恙,而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海新闻史》等学术专著,有不少章节就是借鉴了戈氏藏书才写成的。1990年12月,在戈公振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中,著名学者、翻译家戈宝权专程到沪,他对这批藏书能在新时期继续发挥作用感到欣慰。 明日请看《藏书楼里话“几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