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焦 点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特别报道5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法治视窗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广告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康健园 · 保健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7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为何想读《文心雕龙》?

范敬宜


  这个学期,我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授《高级新闻评论》课。学期接近尾声,正在考虑最后讲点什么作为结束,助教意外地给我开来一份古文篇目,说是同学们希望再给“补充点营养”。我接过一看,感到非常意外: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

  陆机《文赋》;

  王勃《滕王阁序》;

  柳河东《封建论》;

  苏轼前后《赤壁赋》;

  方苞《狱中杂记》;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当时我很奇怪:学生怎么会对这样深奥难懂的古文产生兴趣?特别是《文心雕龙》和《文赋》。助教回答:“老师您不是常说,光吃浓缩‘维生素丸’,不吃五谷杂粮、蔬菜鱼肉,会得营养不良症;就新闻讲新闻,就新闻学新闻,必然成就有限吗?”

  我听了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学生居然认同我的想法,忧的是像《文心雕龙》《文赋》这样比较深奥的古文,我还是五十多年前读的,能讲好吗?万一学生听得打瞌睡,岂不大煞风景?

  但是,话已收不回来,只好先把尘封已久的《文心雕龙》和有关参考书找出来,闭门备了两天课,勉力上阵。没有想到,磕磕绊绊地讲了三节课,竟然还博得一阵掌声。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竟然能对《文心雕龙》等古典作品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想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字:他们太“渴”了!

  设身处地替同学们想想,他们确实是太“渴”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他们才读过多少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特别是中国的经典名篇,翻来覆去,留在记忆中的恐怕只有《岳阳楼记》《捕蛇者说》《师说》等那有数的几篇文章。在把一切名著当作“糟粕”来批判的年代,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现在,时代不同了,思想解放了,视野开阔了,学生不再满足于“老几篇”,渴望从浩瀚无涯的学海中获取更丰富的营养,来充实自己,强壮自己,就不仅是个人的需求,而且是时代的必然。

  从我五十多年的新闻生涯中,我深感丰厚的学养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文化的缺失,是当前媒体浮躁之风的重要根源之一。不了解真正的精华,自然安于平庸,安于肤浅,安于不足。当了记者,何以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好在现在这一代青年学子,开始从文化的断层中觉醒。这几年在清华任教,有几件事情使我感触良多:

  一件是一位同学,连续两个暑假没有回家,在宿舍里通读完了《史记》和《资治通鉴》;

  一件是一位同学给我写信:“请老师多给我们一些文史知识吧!四年的大学生活,留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郁郁葱葱的校园和令人羡慕的学习条件……”

  一件是一位同学在作业上写道:“请老师不要低估年轻一代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而这一次直截了当地给我开出书目,要求讲一点《文心雕龙》,则更使我震撼……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