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八一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普希金决斗处

刘心武


  他乡遇故知,人生大快事。红学家梁归智在圣·彼得堡大学任客座教授,我在涅瓦大街一家咖啡馆里,听他在手机里跟我说:“已经坐上地铁,正往你那儿去。”心头热烘烘的。

  可是左等右等不见梁教授身影,不由再打电话,他报告:“列车停在前三站,广播让乘客都下车,等候新消息。”看来俄罗斯的反恐工作也是非常细密的。咖啡喝完,又点了冰激凌,以逸待劳。梁教授终于进入咖啡馆时,差不多已经是23时了。他说在地铁站里,乘客们都安静地等候通车广播,后来终于告诉大家情况排除,才又各奔目的地。他说,本来是想到后马上带我去一个地方——那是一般导游都未必清楚,一般游客都未必想去的地方,他估计我一定感兴趣,而且那地方离他宿舍不远,他要带我去。那是什么景点呢?——普希金决斗处。

  在中国文豪曹雪芹去世三十五六年后,俄罗斯诞生了其文学之父——普希金。无论在圣·彼得堡还是莫斯科,以及俄罗斯其他许多地方,普希金的遗迹,他的雕像,以他名字命名的博物馆、文化机构、学校、街道……数也数不清。我告诉梁教授,圣·彼得堡郊外普希金上过中学的皇村,莫斯科老阿尔巴特大街的普希金伉俪雕像……我都已经细赏,他就说,据他所知,普希金和妻子冈察洛瓦牵手的雕像很少,我看到的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但普希金之所以决斗,并中枪不治身亡,一般史家论者都认为与冈察洛瓦的轻浮有关。夫妻中如果丈夫成了伟人,那么妻子要么会被夸为贤内助,要么就被说成红颜祸水。其实伟人也是复杂人性的聚合物,伟人之妻就更可能是非贤非祸或既贤既祸的一种自在生命,不必去贴简单化的标签。

  梁教授第二天就要利用暑假去外地旅游,不能陪我去看那地方了。但有了他的推荐,隔一天傍晚,我和几位年轻的朋友,终于在俄罗斯司机的协助下,在市郊一处僻静的树林里,觅到了凄清的普希金决斗处。那里有一座镶嵌普希金浮雕的方尖碑,倒也不算稀奇,触目惊心的是附近有两块面对面的拙朴石碣,标明了决斗那天两位决斗者的站位,一边是普希金,一边是勾引冈察洛瓦的法国贵族丹特士。萋萋青草丛中,白夜将至中的两块碣石,望去令人心碎。

  普希金为什么非去决斗?年轻的朋友们大惑不解。人是一定历史阶段主流文化的俘虏。当时的上流社会,男性间的为女性决斗,是一种强势社交文化,普希金也不能摆脱其羁绊。普希金在自己的诗体长篇小说里,就写到两位男主人公奥涅金和连斯基的决斗,一方挑战——一般是脱下一只白手套扔到地上,另一方拾起来,表示应战,然后,由双方的朋友作为证人,还带上医生,在约定的时间,在约定的地点,双方各备手抢,背靠背,听到证人指令后,各迈若干步,停下来,转身,证人会问哪位后悔?在那个时代那种风俗的约束下,鲜有男子不拾挑战的手套,更鲜有男子临场退缩,一般都会说坚持决斗,于是,互相瞄准,证人倒数时间,最后发出开枪指令,于是同时开枪,很少有双双倒下或双双无恙的情况,一般多是一方中弹,医生马上抢救,马车立即奔往医院——普希金笔下,是纯真的连司基死去,现实生活里,是花花公子丹特士没事儿,还有旺盛创造力的普希金却悲惨地结束了生命,那一年,他才38岁。

  普希金决斗致死,普遍被认为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阴谋。普希金同情反叛的十二月党人,对沙皇统治多有讥讽抨击,沙皇讨厌他,又碍于他取得的名气,不好公开除掉他,于是设下陷阱,让他自我毁灭。莱蒙托夫就是这样认为的。但小普希金14岁的莱蒙托夫,却也在4年后死于决斗,并且只有27岁。这就更值得探究,为什么他们明知决斗凶险,甚至也意识到那可能是一个阴谋,一个陷阱,却就是不能不进入那样一种贵族社交文化,最后让它毁灭掉自己?

  回到北京,整理游俄照片,我长时间把目光停留在有关普希金的那些照片,尤其是决斗处两块碣石的那张照片上,思索不已。我感到,除了人性的复杂,一个历史阶段文化构成——包括主流风俗——的威力,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我将通过“伊妹儿”,和梁教授讨论这一问题。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