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代沟”不见了 林松根 |
当今社会存在的“代沟”现象,我们父子亦然。儿子往往对我的“严格训导”不以为然,我对儿子的那一套“生活方式”则更是看不入眼。 儿子近年从政法大学毕业,进入我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做了律师助理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之间许多事容易“沟通”了。 有一次我代理一个合同纠纷案件,由当事人陪同去某外地法院出庭。上午开庭,中午休庭后,我们走出法院不远,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到不明身份者的袭击。对方中的一个人用棍棒把我们分开,另一个则对我的当事人,一位公司的副总施以拳脚,只几分钟便打得他鼻青眼肿、血染衣襟……然后两人迅即逃离。我们当然认为此事与案件相关,所以事发后立刻紧急致函审理案件的合议庭,认为对方公司有行凶或雇凶打人行为。 不久,法院通知再次开庭。想起前次遭遇,我们不免心有余悸,但合法的维权行为必须坚持而不能动摇,法律岂能让位于暴力?然而由于重大的利益冲突,我方可能再遭袭击和暗算。我和儿子坦诚交流商议对策,儿子当即挺身而出,主动对我说:“这次开庭我陪你去。”我问他:“你是做保镖还是做助手?”他笑答:“兼做吧。” 我很犹豫,一方面认为对儿子而言能有一个锻炼机会固然好;但另一方面又想到如果真的发生意外,父子俩一起赔进去岂非断了“后”路太不划算?儿子十分明白我的意思,他说出了令我很吃惊的话:“用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和争斗,本来是人类法治文明的成就,如果为了维护正当权利还需要流血的话,那就让我们青年人来吧。”儿子说得很平静,很轻松,话语中甚至不无调侃之意,但无论如何,话题毕竟还是沉重的。 为了防止伤害事件的发生,避免无谓的牺牲。我向法院正式提出,要求他们对我方前往出庭提供安全保护。法院对我的要求非常重视,他们特地安排警车接送我们,使我们安全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出庭任务,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得到了应有的维护。 儿子的这次表现颠覆了我原先对他的某些看法:在他的那一套以前常被我看不入眼的“生活方式”中,原来还包含了关键时刻临危不惧、敬业尽职的奉献精神,儿子平时不善奉承,危难之下却毅然舍己护我,我作为父亲,还能指责他什么? 儿子做律师助理不久,我发现他懂事了,成熟了;职业也许是个促使其变化的因素,我肩上的那副“养不教,父之过”的重担总算可以卸下来了,这使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我终于摘下了“严父”的面具,父子间那条看似不可逾越的“代沟”,也就化为乌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