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八一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38期新民科学咖啡馆话题激起读者好奇和想象——
机器人将像电脑一样改变人类生活

董纯蕾 马亚宁 唐洁


    昨晚,由本报和市科协联合主办的第38期新民科学咖啡馆,可谓信息大“爆炸”。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虚拟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姚福生教授,为现场读者讲解了一连串的机器人故事,也激起了更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现在和以后,人类如何“调教”机器人。

  《变形金刚》中国能造

  本期新民科学咖啡馆的话题源于今夏热映的美国大片《变形金刚》。中国能拍出这样的效果吗?“完全没问题!”姚福生和上海理工大学虚拟制造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杜宝江教授对此都信心十足。变形金刚的千变万化,可通过人和虚拟机器人的互动完成。虚拟机器人靠各类传感器实现“七十二变”。这些传感器遍布人体各关节,记下肢体小动作,传给计算机。计算机中的虚拟机器人模型,不断学习人体语言。慢慢地,虚拟机器人就能按照设计者的想法,变人变车变飞机。我国现有的虚拟技术手段,可以完成好莱坞大片式的效果。

  现场还有企业代表主动“报料”:在电影《变形金刚》还未登陆中国的时候,就研发了不用人手“拗造型”就可自动变形的玩具,曾和时代华纳联系合作事宜,由于一些技术问题而耽搁。不过,这还只是一种遥控玩具,和依靠程序自行活动的真正的机器人有很大差距。

  能力比外貌更重要

  “未来绝大多数机器人的外貌,肯定将与星球大战中那个多愁善感的人形机器人迥然不同。”姚福生院士肯定地说。从功能出发,大多数机器人没必要长成人样,一支包装陶瓷管、加工轮胎或做开脑除瘤手术的机械手,都属于机器人范畴。说不定我们不再把它们叫做机器人,重要的是它们已有可能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变化,不逊于过去30年间个人电脑带来的改变。

  当然,有些服务机器人,还需要有人的模样。比如,2010年世博会,我国将展示一支机器人乐队:由6个机器人组成,弹钢琴,拨竖琴,吹喇叭等等。现场观众触摸式点歌后,机器人乐手们将合奏乐曲。据杜宝江介绍,方案设计去年已完成,目前,机器人乐队在电脑中雏形初具,6位虚拟机器人已学会吹拉弹唱和相互伴奏,下一步是现实机器人的制作和装备。

  “机器人很可能在护理和陪伴老年人的工作上大展宏图,或许还可以帮助残疾人四处走走,并增强士兵、建筑工人和医护人员的体力与耐力。”姚福生院士如是说。由他领衔的研究团队目前正在研制小麦均播机器人。小麦的播种已由机械化播撒取代人工,目前的效率是1亩20公斤种子320公斤收成。若采用竖距、横距、深度均有严格要求的自动粒播方式,效率还可翻一番。显然,机器人在此大有用武之地。“我们要研制更多满足国民生产需求的机器人。除了小麦播种,还有棉花收割,等等。”

  本报记者 董纯蕾 马亚宁

  实习生 唐洁(欲知更多机器人的故事,请关注下周一的教育周刊)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