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独家新闻独家发现”的亢奋中,陶醉在“轰动性影响”的职业虚荣中,深陷于“公众为之震惊”的功利想象中,于是,都忘记了真实和客观这个新闻从业的基本底线 没有新闻底线无异于自取其辱 曹林 |
虽然国人已见惯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食品,但前两天用废纸箱加工“纸肉馅”包子的新闻,还是突破了公众对问题食品的想象力,着实把老百姓吓着了。正当舆论纷纷之时,“纸馅包子”新闻的首播媒体北京电视台,却就此事向公众道歉。该台在“北京新闻”节目中称,报道被查实为虚假报道。警方调查发现,报道纯系“透明度”编导訾某炮制的新闻。北京电视台承认“审核把关不严,管理制度执行不力”,表示“高度重视这一恶劣事件,深刻汲取教训,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员”。 不得不佩服訾编导丰富的想象力,泡过的废纸板确实与肉馅有点神似,这个策划费了一番心思:它抓住了当下公众对问题食品捕风捉影的焦虑心态,抓住了不少媒体“惟恐问题不够大”的弱点,挠到了舆论“见风就是雨”的痒处。訾编导知道,这条新闻做出来一定有轰动效应,舆论反应证明了他的判断。 监管环境确实存在问题,问题食品泛滥确实让公众“见到问题宁可信其有”。但我以为,这不是这起事件中首先要反思的东西。警方查实了这是一条假新闻,源于无良媒体从业者的新闻造假,这就必须要就事论事地反省新闻失德,环境不是造假行为推卸责任的理由和借口。监管问题是监管问题,新闻伦理问题是新闻伦理问题,不能转移和混淆基本的是非。 不得不重申一些基本的新闻伦理:如此炮制新闻,显然违背新闻道德。新闻贵在真实和客观,为追求轰动而造假,轰轰烈烈之后,不仅个人身败名裂,更会让整个新闻行业、所有媒体从业者为之蒙羞。 当然,问题不仅出在訾编导一个人身上。一条新闻的面世,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出来的,它涉及到采访、编辑及最后的把关者,还有其他媒体的跟进等等——纸馅包子假新闻的轰动,暴露出一个链条的浮躁。为什么那么多把关者,没有人质疑事实的真假;那么多媒体跟进报道和评论,没有人对新闻本身提出异议? 他们沉浸在“独家新闻独家发现”的亢奋中,陶醉在“轰动性影响”的职业虚荣中,深陷于“公众为之震惊”的功利想象中。于是,都忘记了真实和客观这个新闻从业的基本底线。这种浮躁不是一句“审核把关不严,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可以化解的。纸馅包子是一条彻头彻尾的假新闻,可现实中不太彻底的假新闻太多太多,为了点击率制造噱头,为了轰动效应扭曲采访者的话语,纸馅包子只是集体浮躁孵出的一个极端怪胎。 中国青年报 (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