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八一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沉浸在“独家新闻独家发现”的亢奋中,陶醉在“轰动性影响”的职业虚荣中,深陷于“公众为之震惊”的功利想象中,于是,都忘记了真实和客观这个新闻从业的基本底线
没有新闻底线无异于自取其辱

曹林


  虽然国人已见惯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食品,但前两天用废纸箱加工“纸肉馅”包子的新闻,还是突破了公众对问题食品的想象力,着实把老百姓吓着了。正当舆论纷纷之时,“纸馅包子”新闻的首播媒体北京电视台,却就此事向公众道歉。该台在“北京新闻”节目中称,报道被查实为虚假报道。警方调查发现,报道纯系“透明度”编导訾某炮制的新闻。北京电视台承认“审核把关不严,管理制度执行不力”,表示“高度重视这一恶劣事件,深刻汲取教训,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员”。

  不得不佩服訾编导丰富的想象力,泡过的废纸板确实与肉馅有点神似,这个策划费了一番心思:它抓住了当下公众对问题食品捕风捉影的焦虑心态,抓住了不少媒体“惟恐问题不够大”的弱点,挠到了舆论“见风就是雨”的痒处。訾编导知道,这条新闻做出来一定有轰动效应,舆论反应证明了他的判断。

  监管环境确实存在问题,问题食品泛滥确实让公众“见到问题宁可信其有”。但我以为,这不是这起事件中首先要反思的东西。警方查实了这是一条假新闻,源于无良媒体从业者的新闻造假,这就必须要就事论事地反省新闻失德,环境不是造假行为推卸责任的理由和借口。监管问题是监管问题,新闻伦理问题是新闻伦理问题,不能转移和混淆基本的是非。

  不得不重申一些基本的新闻伦理:如此炮制新闻,显然违背新闻道德。新闻贵在真实和客观,为追求轰动而造假,轰轰烈烈之后,不仅个人身败名裂,更会让整个新闻行业、所有媒体从业者为之蒙羞。

  当然,问题不仅出在訾编导一个人身上。一条新闻的面世,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出来的,它涉及到采访、编辑及最后的把关者,还有其他媒体的跟进等等——纸馅包子假新闻的轰动,暴露出一个链条的浮躁。为什么那么多把关者,没有人质疑事实的真假;那么多媒体跟进报道和评论,没有人对新闻本身提出异议?

  他们沉浸在“独家新闻独家发现”的亢奋中,陶醉在“轰动性影响”的职业虚荣中,深陷于“公众为之震惊”的功利想象中。于是,都忘记了真实和客观这个新闻从业的基本底线。这种浮躁不是一句“审核把关不严,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可以化解的。纸馅包子是一条彻头彻尾的假新闻,可现实中不太彻底的假新闻太多太多,为了点击率制造噱头,为了轰动效应扭曲采访者的话语,纸馅包子只是集体浮躁孵出的一个极端怪胎。   中国青年报 (曹林)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