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众服务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 广 告
  
2007年7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天开始的华东理工大学“生存大赛”首次加入“创业生存”项目——
信用卡里的钱增值多少,决定排名

张炯强


  本报大连上午电 (特派记者 张炯强)一年一度的华东理工大学大学生模拟生存实践大赛今天启动,华东理工大学30名学生组成的10支团队,已分别抵达大连和厦门,开始为期10天的生存挑战。与以往“生存大赛”不同,今年比赛期间,除了原有的100元生存保证基金外,每名参赛选手手中多了一种“可支配资源”——一张限额1000元的中国银行信用卡。这1000元不能当作生活费用,而作为创业基金,比赛结束时信用卡的金额是否增加、增加多少,将作为选手成绩排名一项重要依据。

  创业或许就从生存开始 

  许多参赛学生已将自己的创业计划写入生存比赛的预案中。华东理工金融专业的大二学生陈仕强准备做的第一件事,是明天到大连的景点,摆摄影摊点。为此,他的团队预备了数码相机、手提电脑;团队中还特配了英语流利的同学,专门为外国游客服务。陈仕强告诉记者:“这可能就是我创业的起步。”

  规则根据就业现状修改 

  华东理工的生存实践大赛至今年已是第七届,比赛规则、比赛理念较最初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前几届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只要一名学生靠100元钱在一个异地城市生存下来就可以了。去年,游戏规则改为,学生不仅要找到工作生存,还必须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今年,比赛首次引入了“创业生存”的概念。同一名称的比赛,为何规则一直在变?华东理工团委副书记储琰说:“学校认为,大学生的生存与农民工的生存是不同的。我们举办生存比赛,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就业现状,因此,游戏规则始终围绕就业中的热点问题制定。比如引入‘创业生存’,就是希望每名选手当一回老板,设法让自己的信用卡增值,这是最好的创业教育和理财教育。”

  比赛定下高温应急预案 

  今年的比赛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比赛地点由一座城市变成了两座。对此,带队老师万玲解释说,生存实践还要求学生对所在城市的就业现状提交调研报告,选手们去的城市越多,信息就越丰富。不过,对身处两座不同城市的选手而言,他们将面对不一样的环境。厦门眼下酷热,最高气温达35℃以上;大连虽在夏日,最高气温也只有28℃。为节省资金,生存比赛时,选手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己的双腿。可以想象,依靠步行,厦门的学生比在大连的同学要艰苦许多。万玲介绍说,比赛城市是由选手抽签决定的。为保证高温环境下学生的安全,比赛组办者已定下了应急预案。

  评论 070726105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