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乘凉往事 詹皓 |
少年时,很耻于乘凉。 那时住在市中心,一到傍晚,就有人出来抢地方。弄堂分大弄堂和小弄堂,在大弄堂里乘凉当然会舒服一点,但大弄堂里行人多,还有自行车,所以最好的位置在大弄堂和小弄堂的交界处。后来者往往抢不到好位置,来得太晚的话,说不定只有在垃圾桶边上凉快了。 马路上也属于有利地形。一般是街面房子居民的领地,弄堂里的人侵犯不得。先是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天色晚了车少了,便逐渐挪到马路上,弄得骑车的和开车的都心烦不已。 我到了一定年岁便不屑于乘凉了,认为那是老人妇女和小孩的场所,尤其看不得妇女,露胳膊露腿的,跟男人一样在马路上横七竖八,认为那样的妇女,其价值顿时打折。有趣的是,乘凉的人里面基本上看不到少女,否则,不管她打多少折,我都是愿意看的。 我们那时乘凉喜欢往外跑。人民公园是一大去处。那时的人民公园还有七八个门,约好了同伴,往往怕等错了门。公园里面没什么光线,但是月光很亮,湖边栏杆上像鸟一样地坐着,乱七八糟地说着话,说尽兴了,在蝉鸣虫叫声的此起彼伏中,大家各自遥想未来的情状,不觉夜已深了。 还有个去处是外滩。去外滩时,心里总是拎着个提防,提防外滩全是谈恋爱的。当年要在外滩找个堤坝上的空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先得在黑压压的人墙后面找个地方等着,一俟人墙出现缺口便一个箭步补上,或者沿外滩散步,随时观察有没有空当。在大半个人高的江堤上面对夜色中的波涛乘凉的确爽心,但同时旁边人谈恋爱的声音老是传进耳朵也感觉怪怪的。有个男青年正在一个劲地求爱,女青年低着声音说“不要,不要”,我们听着实在难受,就代女青年回答道“好格呀”,然后大笑着逃开。 以前南京东路华联商厦门口老有人乘凉。那时还没有步行街,华联商厦门口街面宽,又带着顶,商厦里的空调开得很足,有时候乘20路车子经过时,都会感到一阵凉意扑面而来。不过这些年华联门口乘凉的人都撤得没影了。 想想也是,到处都有空调,乘凉已经不是难事。家里有空调的,谁还出来做抛头露面的事?不在外面乘凉说明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少了点人与人交流的快意,说明生活水平还不够高。 现在提倡节能,看到有些商厦整天空荡荡的,还不如让多点人进来乘乘凉,看着满眼的高档货别不好意思,就当参观展览好了。顺带说一句,现在很多设备良好的艺术展览也没什么人,不妨理直气壮地前往乘凉,还能捎带着长点艺术细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