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之处有微凉 艾伦 |
诗人王令在《暑旱苦热》里描述了两个避暑乘凉的好地方,一个是“昆仑之高有积雪”,一个是“蓬莱之远常遗寒。”巧的是,一周前我就在昆仑山下徜徉。那远远的雪山,凉凉的湖风吹在脸上固然爽,但是当飞机从新疆飞回虹桥机场后,一出舱门一股上海夏季特有的潮湿热气扑面而来时,我才由衷地笑了。为这熟悉的感觉。为这上海的夏季。 上海夏日的夜晚,白天日照积攒下来的热气犹如一个巨人的呼吸,走在街道上,犹如走在它巨大的口腔中,避无可避。此时的天空也没有如预期的那样黑下来,而只是呈现出浓郁的瓦蓝色。在城市林立高楼所构成的天际线的映衬下,这点蓝慢慢地由深转紫,最后才将建筑物的轮廓逐一吞噬、消化进夜色,最后只剩下那些璀璨的窗口和闪烁的灯光,汇集成这都会的“星夜”。 每当这时,我总是会不禁地想起那首经典的英文歌《星夜》:“星光璀璨的夜晚,你用那透视我灵魂深处的双眼望向夏日的天空。”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在一声声的知了鸣叫中,隐藏着的,就是这样一种不知与谁能共的夏日情思。 高温对于城市人不再是一种巨大的负担。空调一开,于机器持续的微鸣声中,室外的炎热酷暑就此被轻易地隔绝在外。这倒反而令人怀念那些人与人在一起同仇敌忾地抵抗热天的方式——乘凉。 那时天色一黑,家家户户就一字儿在家门口排开了桌凳席椅。晚饭及晚饭后的四五个小时内,小孩子啃冰棍,吃西瓜,满街追逐嬉闹,大人则一把躺椅,一柄蒲扇,互相闲话家常。兴致好的时候,邻舍的长者会把一个弄堂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给他们讲讲家长里短的故事,也讲三皇五帝的野史。雪白皎洁的月光下,蒲扇有节奏的摇摆声里,被暑气熏的烦躁的心也就此落定下来。 宋代诗人杨万里写《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那微风里的恬淡自得,就该是这样喧闹后的心静自然凉吧。那是中央空调永远打不出的一档制冷风——那是围坐在庭院竹椅前,刀尖刚戳进西瓜时,喷洒出的一地甜凉月光;也是徜徉在乡村的池塘边,看夜虫微光照亮一朵夏日荷花时的宁静。 此暑何计可消除?于心静处有微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