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张培楚 张培成 |
|
张培成 张培楚是我三哥,长我5岁,我踏上绘画之道,他是我最早的引路人。在我初中一年级时,他从上海美专去了北海舰队当兵。那时家中有一个箱子里装的全是他的画作,主要是速写与水墨写生,记得在叠得一尺来高的速写中有一些是画得很幼稚的,然而从标明的日期中可以发现,仅仅一年间就变得相当成熟老到了,让我不得不感叹他的悟性。他高中没上完就被上海美专破格录取了。入伍后又在全军美展中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那时他才20岁。三哥成为我在同道中的骄傲,学业生涯中的坐标。 他是上世纪70年代末进大学当教师的,但是实际教龄更长。70年代开始,他在市工人文化宫、各区文化馆辅导上课,上海的业余画家中经他教过的还真不少。那时挟着一卷画上门的青年真可用“盈门”来形容。原因很简单,他画得好,人好。培楚对上不阿谀奉承,对下不傲慢。对那些刻苦聪颖,但又家境贫穷的学生,总是特别的关爱,一刀刀宣纸、一枝枝毛笔赠予他们。 培楚的画与他的人一样朴实、大气,他不喜欢孜孜于琐碎的细节或是玩弄一些表面的小花招。一以贯之的是洒脱灵性的用笔,水晕墨染的韵致。他认为既然是水墨画,当然须充分发挥水墨、宣纸各种媒材的特性。他关注毛笔在宣纸上碰触时的状态,那是一种饱含生命的舞蹈,笔的枯湿浓淡,握管运腕时的疾徐提按,都将在纸上留下情感痕迹,灵性奔放,行空天马。 培楚的朴实还表现在不随波逐流追赶时尚。近20年来中国画的变革日新月异,然而他循着自己的轨迹平静地画着自己的所爱。他平心静气地研究着写实水墨人物空间有多大。远离固有色的冷灰色调在白底子上的朦胧,更增加了几许逆阳的光感。有时他喜欢用一些浓重的纯色如耀眼的红、刺目的黄,然而与他的浓墨,扎实的造型又很谐和。水的自如应用又是他的一大特色,水在宣纸上的自然流淌、渗化,在明度的黑白灰之余又多了枯湿浓淡的水韵笔趣,使其迥异于西方的素描,体现出东方绘画独有的灵性。 “我感怀学画之初对艺术纯真而无求回报的痴情……当我以本能的意识落笔宣纸,水墨的交融、墨色的雄浑令我兴奋不已。也常会从运笔的爽直、动势的节律和节奏中体味音乐般的快感。如果仅以寻找当前艺术样式的差异时尚来定位个性,使艺术个性成了艺术设计的产物,成了满足时尚观众观赏的一桌各色拼盘,那将是画家的悲哀。在经历了学艺、从艺艰辛的旅程之后,享受、沉醉、回味作画过程的欢愉远高于作品的结果和价值。钟情绘画,不就是满足心灵的寄托,来营造自我的精神家园吗?”培楚时常用自己的心得告诫学生。 教师的幸福莫过于看到学生的成才。这些年来在上海的新生代青年画家中出自他门下的不在少数,他们的作品在上海的重要展览中可以见到。这些学生不负师情,在老师60岁之际自发举办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师生画展。我们常常感叹世态炎凉,看来并非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