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上海地产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法治视察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8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4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超级现场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拍卖指南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广 告
 第B20版:广 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 · 数码
 第B24版:e生活 · 掌上天地
    
2007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其实我们渴望交流

莫小米


  最近杭州所有的媒体都报道了一件事情:

  某住宅小区,一个中年妇女在欠下了20多位邻居的50多万元钱之后,忽然遁形了。

  面对记者,大家七嘴八舌地拼凑出一个骗子的形象:

  她是两年前搬来的,自称老公在上海做生意,25岁的儿子在杭州工作,有个准儿媳。

  她经常在小区里遛狗,说起养狗的经验头头是道。

  她经常为出差的邻居照看宠物,经常打扫楼道,顺手为别人带走门口的垃圾袋。

  她豪爽,热心,爱结交朋友。如今邻里之间最多见面点个头,不大会串门的,她是个例外。

  总之一句话,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人,是个很好相处的人。否则怎么都把钱借她?

  骗子心狠,债主中不仅有小区的居民,10万20万的,她连清洁工、保安、卖菜小贩,三千五千的都不放过。有对清洁工夫妇懊丧地说,她分几次向他们借了一万元,总说马上还马上还,结果……半年的辛苦钱啊。

  欠条倒是写的,可她声称自己的身份证丢了还没来得及补办,用的是准儿媳的身份证,复印在欠条上。警察看了,说是假的。

  她的房子是租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

  警方和媒体在提醒市民“提高警惕,识别坏人”的同时,支了许多招,比如借钱时找担保人啊、抵押贵重物品啊、关注对方经济状况和偿还能力啊等等。

  我在认同上述提醒的同时,生出一些别的感想。

  其一:其实我们渴望交流,我们很看重邻里友情。别看现在邻居疏于交往,但你看,一个稍微热情一点的邻居,竟然获得了那么多人的好感和信任,骗子就是利用了我们渴望交流这一心理。

  其二:但事实上,我们已经不习惯交流。骗子如何能同时向那么多人借钱而不露馅的?就是拿准了我们这20多个债权人之间均无联系,如果稍微有一些沟通的话,她能得逞吗?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