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上海地产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法治视察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8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4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超级现场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拍卖指南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广 告
 第B20版:广 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 · 数码
 第B24版:e生活 · 掌上天地
第A38版: 新民环球·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杀网站精心指点 好事之徒怂恿取乐
英国抑郁青少年网民“搭错车”

刘莉莉

  ■ 母亲凯瑟琳回忆自杀身亡的女儿麦克贝奈特
  ■ 相册留下了麦克贝奈特的快乐时光

    在英国等国家,有一些教授“赶公交车”的网站。在它们的“专业”指点和怂恿下,心情抑郁的网民选择“搭车”,驶上不归之路。

  在这些网站,“赶公交车”是一个特定用语,意为“自杀”。据英国媒体报道,在过去3年里,英国至少有26名网民在网站指导下自杀,其中近一半为年龄20岁以下的青少年。

    网站夺命

  英国女孩尼娅姆·麦克贝奈特2年前自杀身亡。麦克贝奈特的母亲凯瑟琳回忆说,女儿自杀前经过几星期的酝酿。

  起先,凯瑟琳发现女儿不再化妆、做发型,但并没有引起重视,“她挺大大咧咧的,而且才15岁,不打扮没有关系”。

  多才多艺的麦克贝奈特对唱歌、表演、绘画都有兴趣,可那时她不再喜欢画仙女,转而画起“黑色天使”。她开始阅读有关死亡的诗歌,还和朋友们利用学校午休时间上自杀网站。她的手机里存储着许多内容病态的短信,用她朋友的话说:“尼娅姆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2005年11月的一个清晨,麦克贝奈特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我一生中最阴冷的一天。”凯瑟琳说,“她不在厨房,我喊她,并四处寻找,但没有回音。”

  凯瑟琳冲进女儿的房间,发现床已铺好,书包也整理过,枕头上放着一张写有死亡诗歌的纸片。她急忙给女儿的朋友们打电话时,听到了丈夫的惊叫声。她打开后门,发现女儿在花园里上吊身亡。

  “她是我的知己,我的朋友。”凯瑟琳说,“每当我进入梦乡或一觉醒来,总觉得她就在身旁。”

  凯瑟琳对女儿选择上吊自杀困惑不已。麦克贝奈特的朋友告诉她,这是因为自杀网站上说,上吊是唯一的一种无法呼救的方式。对此,凯瑟琳不敢苟同。

  “她本来不想死,她根本受不了自杀的痛苦。”凯瑟琳说,“她自杀是因为受到朋友和网站的怂恿。”

  凯瑟琳已经充分认识到,公众对于自杀的了解太少。她决定协助政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人们关注家人的心理健康。

  “自杀是人们谈论的禁区。”凯瑟琳说,“如果你提到过自杀,身边的人会永远记得,所以人们对自杀闭口不谈。”

  “专业”指点

  以前,煤气、绳索和药品是自杀者普遍采用的工具。研究人员发现,远离这些“自杀工具”有助于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5月6日报道说,英国自杀案件1963年为5500起,1975年下降到3500起,主要原因是居民使用煤气减少。此外,英国牛津大学自杀研究中心建议说,药店每次出售安眠药物时,不应超过32粒,这样可以将服药自杀案件减少近三分之一。

  可如今进入网络时代,自杀也“与时俱进”。一些自杀网站不仅公开谈论、创造自杀方式,还对网民自杀提供“专业”指点。

  2005年5月的一个早晨,英国17岁女孩卡丽娜·斯蒂芬森同母亲和哥哥告别后走出家门。

  3天后,警方在斯蒂芬森家附近发现了上吊身亡的斯蒂芬森。警方表示,死者的自杀手段“专业并且精确”,很明显经过精心策划。

  通过分析斯蒂芬森的上网记录,警方找到了答案:她曾经整夜浏览自杀网站,详细阅读“自杀教程”。

  “‘自杀教程’告诉卡丽娜,要隐藏自杀企图:坚持打扫房间、保持微笑、勤洗头发,从而麻痹我们。”斯蒂芬森的母亲利兹说,“是自杀网站害了我女儿。如果没有这些‘教程’,卡丽娜不可能保持镇定,我们就一定会有所察觉。”

  “挖坑”待“兔”

  在自杀网站聊天室,最邪恶的恐怕是一些“挖坑”的网民,他们常常发帖怂恿他人自杀,并以此为乐。

  2007年3月,24岁的英国男子凯文·惠特里克在网上视频直播自己上吊自杀的全过程。在可以集体观看视频的网络聊天室内,有人起哄,有人一笑了之,虽然也有人报警,但为时已晚。

  2001年7月,8岁的西蒙·凯利在家中服用过量药物自杀身亡。自杀前,网站聊天室的几名网民祝他“自杀愉快”、“一路走好”。

  凯利服药后,药力并没有马上发作。聊天室内的人问他“感觉如何”,还有人建议他在最后的时间里做点“刺激的事”,例如去海滩、到户外数星星等,直到凯利说“再见”。

  2小时后,网民们仍在讨论凯利是否自杀成功。“放松点,我们明天就知道答案了。”有人说。

  凯利的父亲保罗说:“他们知道西蒙独自在家,如果他们当中有人打电话报警,也许他就不会死。”

  当被问及是否对儿子的死心存愧疚时,保罗说:“我每天都痛苦不堪。想象一下,当孩子身陷人生最大危机时,你作为父母却不在身边。如果发生车祸,你可以把怨气撒到肇事司机身上,但碰上这种事,你又能怨谁呢?”

  在英国,有一个臭名昭著的“挖坑”组织,名叫“安乐死教堂”,现在已拥有250名成员,他们的口号是:自杀拯救地球。

  “安乐死教堂”禁止成员们生育,同时鼓励他们自杀。在该组织网站上,有着非常详细的自杀教程。

  该组织成员信奉“自杀是减缓世界人口压力的有效途径”的谬论。对此,就连该组织“主教”卡琳·斯佩恩克都承认:“这个组织只是个戏剧性的、发泄政治愤怒的玩笑。”

  法律缺位

  自2005年澳大利亚立法禁止通过电话、传真和网络怂恿他人自杀以来,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居住在柬埔寨的美国人罗杰·格雷厄姆就因为开设自杀网站,被柬埔寨政府驱逐出境。

  2005年,日本共发生了91起与互联网有关的个人或集体自杀事件。当年10月,日本出台相关措施,严打自杀网站。

  根据英国法律规定,协助、教唆或怂恿他人自杀者最高可被判处14年监禁。但有关自杀网站的法律迄今只在两起案件中起过作用。

  一起是路易斯·吉利斯怂恿他人跳崖自杀案。吉利斯是名哲学研究生,他通过自杀网站聊天室,怂恿邮政工人迈克尔·古登与他一起跳崖自杀。

  吉利斯与古登在一家餐厅见面,吃过晚餐后,来到悬崖边准备自杀。幸好这时,吉利斯的一个朋友打来电话,劝阻他自杀。吉利斯后来承认,他曾经把准备跳崖的计划告诉朋友们。警方在阅读吉利斯的聊天记录后,以怂恿他人自杀的罪名将他逮捕。

  吉利斯的朋友凯文·莱塔克回忆说:“吉利斯是个很可爱的人,又帅气又幽默,并且很有女人缘。后来,他遇到一些挫折,与朋友们失去联系。由于整天烦闷,他把自己孤立起来,丧失了信心。”

  2003年4月22日,吉利斯在接受法院审判的当天上吊身亡。

  另一起案件与一个名叫约翰的14岁男孩有关。约翰在网上设计了一系列圈套,诱骗另一名少年持刀自杀。所幸,约翰并未如愿以偿。由于引诱他人自杀,法院判定,在接下来的3年里,禁止约翰在没有成年人监督的情况下上网。

  立法抵制

  据统计,英国每年有近6000人自杀。在英格兰,每2小时就有一人轻生。许多人认识到,立法抵制自杀网站是减少自杀事件的关键。

  西蒙·凯利的父亲如今在一家名为“纸莎草”的社会团体表现活跃。该团体专门劝阻青少年自杀,他们最近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反对自杀网站怂恿网民轻生。为此,他们还专程来到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前游行示威,要求重新起草1961年颁布的《自杀法案》。

  对此,英国有关部门已经给出回应。2006年12月,英国法律委员会发表声明说,虽然1961年《自杀法案》可以覆盖网络犯罪,但由于法案语言已经过时,需要重新起草。

  声明还建议,如果外籍罪犯通过可在英国登陆的网站帮助、怂恿他人自杀,英国法院应有管辖权。刘莉莉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