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上海地产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法治视察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8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4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超级现场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拍卖指南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广 告
 第B20版:广 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 · 数码
 第B24版:e生活 · 掌上天地
第A38版: 新民环球·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杀网站何以猖獗 父母忽视社会冷漠

  ■ 自杀的西蒙·凯利

  自杀网站如此猖獗,与英国社会对有自杀倾向者的忽视态度不无关系。

  《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了一个自杀网站的创办人、41岁的“特雷瑟”。“特雷瑟”以前居住在美国纽约,后来移居英国。她说,自杀网站之所以很有“人气”,是因为心理诊所对咨询者的忽视。

  “特雷瑟”说,从6岁起,她就经常感到抑郁。当谈到1991年首次到心理诊所就诊的经历时,她的声音甚至有些颤抖。

  “我个人认为,有自杀倾向的病人走进心理诊所有害无益。”“特雷瑟”说,“那使我更加孤单,人们只是对我说‘你有很多理由活下去’。当我努力寻求帮助时,他们却对我漠视,使我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我发现许多心理卫生工作者态度冷漠,在美国是这样,在英国居然也是这样,这让我惊讶不已。”

  “特雷瑟”还引用自杀网站访问者的话说:“90%访问自杀网站的人认为,如果你没有自杀倾向,你就根本无法体会自杀者的心境和痛苦。这也是自杀网站和聊天室如此‘红火’的原因之一。”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戴维·贡内尔同意,网络为那些心情沮丧的网民提供了另外一种“治疗途径”。“但是,有自杀倾向的人怎么能给他人提建议呢?我认为,人们需要一种健康、公开的讨论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可以相互鼓励,告诉对方,自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理想方式。”

  据统计,在英国,自杀已经成为导致15岁至24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杀手,仅次于意外事故。然而,英国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在马路上出事故,却忽视家中潜在的危险。虽然父母可以阻止孩子接触自杀网站,但十几岁的孩子往往反而对被禁止接触的事物更感兴趣。

  也许,若干年以后,心理卫生机构会与网络公司合作,减少甚至消除自杀网站,为网民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然而,对于斯蒂芬森、凯利、麦克贝奈特以及其他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来说,一切都为时太晚。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