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上海地产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法治视察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8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4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超级现场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拍卖指南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广 告
 第B20版:广 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 · 数码
 第B24版:e生活 · 掌上天地
第A33版: 新民环球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突发性心跳停止可能发生在街上、公司里,但七八成还是发生在家中——
老法+新招:让心脏重新跳动起来

林小春

  ■ 医生正在给突发性心跳停止病人实施低温疗法

  医学上,心跳停止、呼吸消失和血压为零称作临床死亡。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临床死亡并不是真正的死亡。如果掌握正确有效的急救技巧并应用最新科研成果,也许能将你的亲人从死亡线上拉回。

  心肺复苏法

  挤压胸腔保持血液循环

  61岁的新泽西州电脑程序员邦达尔曾在鬼门关上走过一回。今年5月23日22时30分,在自家门口,邦达尔的心跳突然停止。

  如果妻子莫妮卡没有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法,邦达尔或许真的已死了。心肺复苏是一种现场急救的方法,研究表明,如果在突发性心跳停止5分钟内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患者存活的机会增加一倍。否则,患者存活率每分钟下降7%到10%。

  过去,心肺复苏包括人工呼吸和胸腔挤压,但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发布新指南,建议把重点放在胸腔挤压上,每分钟做100个,要“用力压、快速压”,而无需口对口人工呼吸。按新指南的解释,胸腔挤压能保持血液循环,为大脑和心脏提供微薄的充氧血,维持这些器官的生机,从而增加生存的机会。

  莫妮卡给邦达尔做完心肺复苏后,立即打了急救电话。然而,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从打急救电话到医护人员赶到现场,通常也需要10分钟以上的时间。因此,突发性心跳停止患者死亡率高达95%也就不足为怪了。

  幸运的是,最近的警察局仅3个街区远。2分钟内,就有3个警察带着去颤器赶到,并开始给邦达尔做电击。不一会儿,医护人员将邦达尔送往邻近的医院。在那儿等了1小时,莫妮卡只得到一个含糊的答复:邦达尔的状态“稳定”,心率和血液已接近正常,但仍处于昏迷中。

  低温疗法

  降低体温避免大脑损伤

  在焦急的等待中,莫妮卡做了一个使丈夫死而复生的决定,她要求将邦达尔送往当地最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凌晨1时30分,那里的医生对邦达尔实施低温疗法。

  提到低温疗法,必须指出,有关人脑缺氧耐受的4~6分钟临界状态说法并不总是成立,总有例外发生。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例外基本与低温有关。比如,掉入冰河的小孩临床死亡期可以延长。当年拿破仑率兵进攻俄罗斯时,其军医发现,在雪地上康复的伤兵存活率要比在营火旁保持体温的受伤军官高。这些现象使低温疗法诞生。

  2000年,丹麦研究人员在美国《中风》杂志上撰文说,在中风患者发病后几小时内使其体温降低1.3℃,就可以减少他们大脑受到的损伤,并降低死亡危险。2002年,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也公布了类似发现。2005年,美国科学家对75名脑损伤儿童的研究证明,降低体温能降低脑损伤的伴发症——脑肿瘤的发病率。还有迹象表明,这可能有助于提高小孩的认知能力。如今,低温疗法已被美国心脏学会推荐给各医疗院所使用。

  医生们立即给邦达尔灌输2升40℃的盐水,并给他穿上冷却服。邦达尔在33℃的温度下冷却了一天,然后开始恢复体温。此后3天内,他状况稳定,但依然昏迷。5月28日,他终于苏醒了。

  邦达尔的故事刊登在7月23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上。然而,这篇报道说,今年举行的首届低温疗法国际大会上,与会者表示低温疗法的推广形势不容乐观。

  华盛顿医院的赫尔说:“低温疗法还没有广泛使用……人们很难相信这种简单的疗法会有好的疗效。”据统计,在美国5700多家医院里,仅225家医院安装了相关设备。

  然而自2005年以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共对14名患者实施了低温疗法,其中8人死而复生,6人完全康复。

  对低温疗法的作用,有专家打比方说,就像水果在冰箱中能存放得更长久一样,低体温可降低脑对氧的需求,减缓脑坏死过程,从而增加受伤脑细胞恢复活力的机会。

  可直到今天,人们仍对低温疗法心存疑虑。比如,患者需冷却多长时间合适呢?此外,低温疗法也不是一点后遗症都没有,比如患者体温刚恢复正常时,会有血压不正常、心律不齐的问题,有时还并发肺炎。还有的患者治疗后患上了健忘症。

  人体冷冻法

  冷藏尸体期待来日复活

  低温疗法再进一步就是人体冷冻法,即人死后把尸体冷藏在液氮中,期望将来有一天能起死回生。据阿尔科尔生命延长基金会网站介绍,到2006年,已有809人与该基金签订人体冷冻合同,其中74人已被冷冻。

  该基金会介绍说,它们冷冻的不都是人的全身,也有人只选择冷冻头部。二者的价格差别较大,冷冻全身需要至少15万美元,而冷冻头部只需要8万美元。研究人员说,有人之所以只选择冷冻头部,是因为他们认为将来也许只要一个细胞就能克隆出与头部相匹配的身体。

  阿尔科尔生命延长基金声称,人体冷冻法之所以可行,是因为他们认为脑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尽管他们的观点玄而又玄,但如果真的有意识死亡,这又带来了一个新问题。人们都知道,人昏迷时并没有记忆或者意识。但对突发性心跳停止患者来说,在其昏迷的那一段时间,意识哪里去了?

  英国肺病专家帕尔尼亚说:“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脑细胞会产生思考这样抽象的东西。如果你用显微镜观察一个脑细胞,(会发现)它并不能思考。为什么2个或200万个脑细胞在一起就能思考呢?”

  有关意识不只存在于脑中这一观点的灵感据说源于有濒死体验者。这些人通常声称有“灵魂出窍”的感觉。对此,帕尔尼亚称,他已在英国4家医院开始濒死体验研究,并打算在今年年底前将研究规模扩大到30家医院。研究方法是,在那些垂死者的病床上方靠近天花板的架子上随机摆放物品,如果他们真的有濒死经历,且灵魂能够漂浮,就应该知道架子上放的是什么物品。

  中止死亡法

  缺氧细胞不死成为关键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骤然结束,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有的持续数小时,有的甚至持续数天。理论上,死亡作为一个过程是可以被中止的。

  从细胞角度看,死亡似乎开始于线粒体中,因为近些年来,科学家发现,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线粒体是细胞储存和供给能量的场所,人体摄入的营养都需通过线粒体的作用转化为能量。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复活科学中心主任贝克尔认为,线粒体就是挽救突发性心跳停止患者生命的关键。他说,癌细胞之所以存活能力强,是因为它们使线粒体失去作用。如果因缺氧而受损害的细胞不死,突发性心跳停止患者的存活率会大大增加。贝克尔所要研究的课题就是,怎样才能使缺氧细胞不会死亡。

  事实上,直到最近,不少科学家还坚持认为,细胞凋亡过程一旦启动就不可能停下,因为它包含一系列复杂反应:发炎、氧化及细胞膜破裂等,这些都不能用传统疗法阻止。

  研究人员曾试图使用药物来中止死亡过程。迄今研究人员已在全世界对10万人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实验,但没有发现一种药物有效。

  研究人员对突发性心跳停止患者抢救时应使用的氧浓度及使用时间也进行了分析。一般来说,医生会给患者戴上氧气罩,使其最大限度地吸氧。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哈珀称,纯氧可能造成严重的脑损伤,混合了5%二氧化碳的氧更有效。此外,马里兰大学研究人员实验发现,吸氧12分钟的效果要比吸氧1小时好。而在现实中,患者吸氧时间经常超过1小时,有的医院甚至让患者连续吸氧长达121小时。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