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富尔问题:持续热点曙光在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沐涛 教授 |
|
本月15日和16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举行了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国际会议,以协调各方立场,为重启达政治进程作准备。此前,苏丹政府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非盟)在达尔富尔地区开展混合维和行动的计划。人们似乎从此又重新看到了政治解决达尔富尔这一非洲持续热点问题的曙光。 ——编者 1、“的黎波里”发信号 “路线图”可望实现 本月15日至16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召开了为期两天的达尔富尔问题国际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18个国家以及联合国、非盟、阿盟、欧盟和冲突双方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是2003年冲突爆发以来,有关解决达尔富尔问题国际会议参加方最多的一次,国际社会寄予厚望。 首先,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巩固前期的和谈结果,切实推动冲突各方都能加入到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进程中。近两年苏丹政府和反政府组织先后举行了多轮谈判,2006年5月,苏丹政府同达尔富尔一反政府组织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签署了《达尔富尔和平协议》,要求反政府组织解散武装,支持政府的民兵亦将被解除武装。但这一和平协议至今迟迟不能落实。 其次,希望苏丹政府能进一步采取务实政策,加速推动安南方案。从去年下半年起,苏丹政府的立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和谈解决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有条件地接受联合国派出的维和部队。由于担心西方国家利用“维和”的名义干涉其内部事务,损害国家主权,苏丹政府曾经对接纳维和部队一直犹豫不决。2006年11月,同联合国和非盟就“安南方案”达成原则协议。今年6月12日,苏丹政府又同联合国和非盟敲定了混合维和行动的一些关键细节。 本次黎波里会议通过的最后公报强调,支持达尔富尔政治进程,确立非盟、联合国和周边国家为政治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主渠道,宣布相关“路线图”进入谈判准备阶段,督促尚未签署和平协议的政治派别8月3日至5日参加谈判。此次会议对达尔富尔乃至整个苏丹的和平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它发出了国际努力的强有力信息,标志着相关各方在和谈问题上已逐渐缩小分歧,实施政治进程“路线图”计划的时机已经到来。 2、国际社会齐关注 安南提出“三阶段” 苏丹战事连绵直接影响到东北非的发展与稳定,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担忧。为缓解达尔富尔地区紧张局势,包括联合国、非盟在内的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做了大量工作。 自2004年7月起,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有关达尔富尔问题的第1556号、第1564号、第1574号和第1706号等决议,敦促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进行政治谈判,主张通过和谈解决危机,为了有效维护地区稳定和制止双方的冲突,主张向该地区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2006年11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提出联合国分三阶段向非盟驻达尔富尔维和部队提供支援的计划:第一阶段,向非盟部队提供价值2100万美元的军事装备和物资,并派遣近200名军官、警官和文职官员,在非盟部队中担任参谋和顾问等职务;第二阶段,联合国支援非盟部队的人员和装备将达到一定规模;第三阶段,在达尔富尔完成部署联合国—非盟混合部队,这支部队将由1.7万名军人和3000名警察组成,其指挥权将掌握在联合国手中。 非盟是较早在冲突各方之间展开斡旋的国际组织之一。2004年4月,在非盟的推动下,苏丹政府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达成停火协议,由7000多人组成的非盟部队随后进驻达尔富尔执行维和任务。可是,由于非盟自身能力的限制、维和经费的缺乏,再加上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干扰,维和行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武装冲突仍然不断。于是,非盟在2006年1月建议把维和任务移交给联合国。 以美、英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认为苏丹政府在达尔富尔地区实施了大屠杀的政策,要求国际社会对苏丹政府实施制裁,迫使它改变内外政策,以联合国部队取代非盟部队。2004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把达尔富尔地区的状况定义为种族大屠杀。今年6月,布什总统在德国海利根达姆威胁说,如果联合国不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采取有效行动,美国将“自己采取行动”,实施一系列针对苏丹的制裁措施,并由北约部队“直接介入”。但是,欧盟在此问题上的态度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在今年7月12日和东非国家代表在里斯本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欧盟呼吁国际社会支持非盟在达尔富尔问题上所做的促和努力,主张给和平谈判更多的时机。 作为与冲突一方关系较密切的阿拉伯国家,因为担心公开介入有可能导致问题复杂化,一直保持较低调的态度。今年3月底,在阿盟首脑会议上专门召开了达尔富尔问题5方会议,表示支持安南的方案,并强调阻碍和平进程的任何方面都必须为此“承担后果”。4月23日,埃及外长阿布·盖特访问了喀土穆,向苏丹总统巴希尔面交了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亲笔信。之后,埃及宣布将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500名军人参加非盟维和部队。这是阿拉伯国家首次宣布向该地区派遣战斗部队。 3、我支持和平进程 联合国表示赞赏 近来,围绕达尔富尔问题,某些西方政客和媒体频频抛出“怪论”,认为是中国在支持苏丹政府对达尔富尔地区实行“弹压”政策,甚至把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与2008年北京奥运扯在一起,叫嚷抵制北京奥运会以敦促中国向苏丹施压。那么,中国与苏丹关系以及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中苏两国自1959年建交以来,双方在各个领域一直保持密切交往,特别是从1995年中石油进入苏丹后,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迅猛发展。目前,中石油在苏丹拥有12家企业,占有苏丹最大石油公司大尼罗河股份公司40%、喀土穆炼油厂和石化厂各50%与95%股份,并修建了750公里输油管和苏丹港30万吨油轮输油终端。苏丹对华出口额一度占其出口总额的55%。基于这样的经济利益关系,中国政府更希望苏丹能早日解决达尔富尔问题,实现国内的和平与稳定。 自达尔富尔问题出现以来,中方一直通过元首互访、派遣特使、通电话、互致信函以及在联合国等场合开展协调,与各方沟通,推动平等对话。仅在今年1月至7月就有6次重要互访活动:2月初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苏;1月和4月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两次访苏;5月新任命的中国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资深外交官刘贵今访苏;应中方邀请,4月初苏丹武装部队联合参谋长哈吉·艾哈迈德·吉利访华;7月中旬苏丹第一副总统萨尔瓦·基尔又访问了中国。 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一方面把该问题视为苏丹内政,另一方面以朋友身份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帮助,支持安南的三阶段方案。通过谈判方式早日实现达尔富尔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经济重建是中方最基本的出发点。在2月初的访问中,胡锦涛主席同苏丹总统巴希尔举行了会谈,提出了中方对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四条基本原则:尊重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对话和平等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非盟、联合国等应该在达尔富尔维和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促进地区局势稳定,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条件。胡锦涛主席还宣布向达尔富尔地区提供价值400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援助。在本月19日与苏丹第一副总统基尔的会见中,胡锦涛主席再次表示,中方坚定支持苏丹全面和平进程,愿为苏丹的稳定、重建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苏丹政府和非盟、联合国三方对话协商合作机制是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有效机制。 中国政府官员也在各种场合向国际社会介绍达尔富尔地区的真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国际舆论在该问题上的误解,改善了苏丹政府的国际处境。中国还同意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275人组成的工兵分队,加入维和部队中。 正是由于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苏丹政府才在今年6月同意接受安南三阶段方案,并表示愿在此问题上进一步显示出灵活性。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前不久表示,中国在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上一直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他对此表示理解和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