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主之根留住 郝铁川 |
新加坡是一个采用西方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等政治体制的国家。从1959年至今,李光耀创建并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在每一次的大选中都保持了不败记录,稳稳当当地执政了四十多年。他是怎样做到的?除了廉洁自律、保持经济增长、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等原因之外,如下两点是不能忽视的。 一是充分利用执政资源优势,满足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要求。例如,新加坡职工总会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多年来,李光耀坚持把大量的人民行动党议员、政府部长选派到职工总会工作,协助工会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代表工人参加由劳、资、政三方组成的全国工资理事会,就每年的加薪及其他利益进行谈判协商。基本原则是加薪幅度不能大于生产力的增长率。第二件事是创办一些经济实体,让工人享受福利。比如,平价合作社是工会创办的销售日常生活用品的全国连锁店,工会会员交纳20元的股金都可参加。政府将其定为非赢利性机构,不予征税,但要求其拿出利润的20%作为工人的福利基金。这样,合作社就可以直接买进大批商品,不经中间盘剥,低价卖给工人。工人凭合作社的社员证来买东西,电脑都有记录,年底算总账,退还8%至10%的钱款,等于买12个月的东西,有一个月没有花钱。第三件事是大搞文化娱乐活动。工会开办度假村和乡村俱乐部,工人凭工会会员证才能在这里打高尔夫球、打网球等休闲娱乐,过去只有富豪们才能享受到的东西,如今工人在工会这里也能享受到了。加入工会,工资有保障,能买便宜东西,又能享受高档的休闲娱乐文化生活,因此工会会员人数就不会减少,同时也能感受到政府是十分关心工人的。 人民行动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基层组织建设。1960年政府依据有关法律成立了全国性的领导基层组织建设的人民协会,主席由政府总理兼任。人民协会在社区设立了100多个民众联络所,这些联络所开办中英文识字班、缝纫班、烹饪班、汽车和家电修理班,为社区居民服务。1965年政府还在各个选区成立了市民评议委员会,它直接隶属于总理府。市民评议会多半是由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商人和商店老板等组成。其任务主要是把居民的要求和意见反映给政府,然后把政府对于这些问题的政策和活动告诉居民。人民行动党为了使市民评议会能够弥补党的活动不足,原则上希望委员们都不是党员。随着新加坡连片组屋居住结构的出现,政府又成立了与之相应的居民委员会,每个委员会为6到10座组屋服务。这样,新加坡的每个社区都有一个网络,把居委会、民众联络所、市民评议会联系起来,并直通网络的神经中枢——新加坡总理办公室,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就有了畅通渠道。 二是充分利用执政优势,挤压反对党影响选民的舞台,尽力切断反对党与选民的广泛联系。除了难为反对党办媒体之外,人民行动党通过对选举程序规则的设计,使其长期保持选票多数的优势地位。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选区的划分,如果某一选区的反对党势力较大,选举委员会就会“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把这个选区分割为几个选区,或把其中一部分与其他选区合并,通过调整选区划分的办法分散反对党的票源。人民行动党通过立法程序做出规定:各党用于选战的经费来源必须登记注册,禁止接受外国资金援助,防止外国势力插手新加坡内部事务。 人民行动党通过对城市建设与生活保障基金的控制权来争取选票。执政党通过政府在历次选举中多次表示,如果反对党在该区选举中获胜,政府便很难为该区拨款修建公共设施。执政党的候选人,只要能够在选区内的任何投票区赢得半数以上的支持票,政府将在这些区里实施组屋翻新计划。 针对选民虽不希望行动党失去执政地位,但又希望有几个反对党议员以制约执政党的心理,行动党1990年通过议会修改宪法,让一小批非行动党党员和非民选议员进入国会,以反映独立或超党派的观点。1984年大选之后,行动党成立了民意处理组,开设公众论坛和举行一系列会议,让选民对政府政策发表意见。 民主之根是“民”,包括民生、民权和民心。任何政党要想长期执政就必须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应。正如李光耀所说的那样:“行动党能否继续主导新加坡的政坛,打着民主旗号的反对党将来会形成多大的挑战,这将取决于行动党领袖今后如何对文化程度更高的人民不断改变的需求和意愿做出反应,以及如何在影响民生的决策过程中满足他们享有更大参与权的欲望。”把民主之根留住,才能把执政宝座守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