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投资理念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百位共和国将军书法特刊
 第B15版:百位共和国将军书法特刊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亲历重庆暴雨

钱汉东


  重庆115年罕见的特大暴雨,让我遇上了。现在回想起那场景,令人惊心动魄,不寒而栗。我是参加中央教科所和《新读写》在渝举行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年会的。

  重庆建直辖市后,变化巨大,到处高楼林立,商业繁荣兴旺。重庆是山城,重庆的道路给我的印象是三分之一在上坡,三分之一在下坡,三分之一在转弯。这样的地理环境,水往低处流,在排水方面应比平原城市有先天优势。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重庆的暴雨,很快使多处道路严重积水,交通几近瘫痪。16日下午,我们原计划去考察 “渣滓洞”,但窗外天昏地暗,暴雨如注,还夹杂着密集的闪电、巨雷,爆炸似的巨响,吓得街边一些胆小的女生,双手捂耳尖叫,在如此倾盆大雨中,伞根本不起作用,街上的行人,个个成了“落汤鸡”。雷电迫使加油站停止加油,不少公交车及出租车无法运营。无奈,我们只好窝居在宾馆里。

  第二天,暴雨依旧,怎么办!我心有不甘,决计到三峡博物馆去看看巴蜀文化。出门“打的”,非常困难,好不容易等到一辆下客车,直奔目的地。

  三峡博物馆气势宏伟,藏品丰富,让我全面地了解巴蜀文化8000年的演绎进程,品赏三峡先民创造的珍贵文化,近距离与三峡先民对话,认识巴蜀文化的特点,同楚秦文化、西域文化交融的情况。真是不虚此行。

  然而走出三峡博物馆,等待我们的是更大的暴雨。乌云密布,狂风四起,平坦宽阔的广场上白茫茫的一片。那雨犹如瀑布一般自上而下倾泻,整个山城的马路变成壮观的瀑布群,哗哗作响。街道变成“洪水”泛滥的“河流”,有的地方水深及面包车车窗下沿,不少轿车、面包车在“河中”熄火。这样的情景让我目瞪口呆,真是惊心动魄。

  我平生第二次遇到这般暴雨,第一次是1974年,我还在淮北泗县山头镇插队,有一天夜里下了200多毫米的暴雨,洪水泛滥,冲毁房屋,庄稼颗粒无收,还淹死了不少人,县城差点成为孤岛。

  暴雨空前,拦车无望的我们,只能在“河流”里前行,终于疲惫不堪地回到了宾馆。打开电视,得知山城重庆遭受大范围持续暴雨袭击,沙坪坝降雨量达到266.6毫米,突破了自1892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大日降雨量,山洪涌入渣滓洞景区,导致该市歌乐山烈士墓、 “渣滓洞”受灾。特别是“渣滓洞”大门、院墙、原特务用房及部分监狱被冲垮。重庆市的低洼处几乎全部积水,山城变水城。沙坪坝区、璧山县、铜梁县等城区成为“孤岛”,受灾人口达272.35万人,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毁坏严重。长江、嘉陵江水位猛涨,一天时间,朝天门码头的石阶被淹掉20级,不少轮船停止运行。唯有滚滚长江,浊浪滔天,依旧东去。

  重庆市水患,虽然有暴雨强度之大的客观原因,但也暴露出了市政建设在排水系统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重地上、轻地下”,当地有关部门正在认真反思。有人将重庆下水道的现状归纳为一句话:雨水与废水并存,生活废水与工业废水并存,臭水与臭气并存,落后而危险的地下管网与现代文明的地上建筑并存。

  我想,未雨绸缪,这对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也有警示作用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