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的人 邵顺祥 |
我居住的社区,傍临淀浦河,河边有一长约300余米的绿化带。绿荫丛中小路蜿蜒,环境优美。每天凌晨和傍晚,都有许多人“奔走”于迂回曲折的绿荫小径中。 他们三三两两,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整齐的队列;速度快的如奔,速度慢的同走;他们往来穿梭而不语——只顾自走也。这支队伍有多少人,没有统计过,反正从凌晨4时就开始有人走,一直要走到早晨7时以后;傍晚5时以后,则又是一次“竞走”高潮,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结束。这支队伍中有老人,有中年夫妇,也有青年爱侣、学生儿童,人数则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这些人的“走”,共同的特点是随意。没有规则,不论方法,不讲速度,走的时间也可多可少,谁愿意怎么走就怎么走。他们之所以热衷于走,就因为“生命在于运动”。我老伴也是他们中的一员,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路,她的关节痛减轻了,睡眠也改善很多。这些“奔走”的人大多获得了健身效果,有的高血压减轻了,有的减了肥等,有的……等等。这支走路大军因此日益壮大发展。 古代有一部《五言真经》这样说:“竹茎叶上枯,人从脚下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这说明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人的健康与走路有着密切关系。宋代诗人陆游活到80多岁,他也说:“户枢流水即我师。”革命前辈徐特立更是将走路总结到十六字养生法之中:“基本吃素,坚持走路,心情舒畅,劳逸适度。”由此可见,走路确是一种安全简便的健身方法。 我居住的社区傍临淀浦河,河边的绿化带小路蜿蜒,其中有一群“奔走”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