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情 陈捷 建平中学高三(16)班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至情至性的一江春水,引领我们追溯到三千年前《诗经》的首篇,伴着那芙蓉与芰荷淡淡的芬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和着柔柔的清风,唱着纯美的爱情,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朴实自在地生活着——或顺流而下,或溯流而上,不畏那道阻且长。 几度天上人间,几度雨雪风霜。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体会和理解这份难能可贵的“真性情”吗? 周国平有言:“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是啊,当下的我们为了追求那虚无缥缈、所谓的“有用”之物——比方说把“人生价值”与金钱、权利、荣誉挂钩,将其视作人生的第一要义——或多或少地陷入了“忙忙碌碌,不知所为”的“怪圈”。殊不知,如此这般地“为物所役”,哪里是真正丰富精彩的人生! 生活,需要一点“真性情”——人啊,总得活出个“味”来。 真性情,是一种从容的心境,好似那薄酒一杯,柔风一缕,温馨又飘逸。它是庄子的逍遥游,曹雪芹的梦中泪,梭罗的瓦尔登湖。它是李太白的仗剑远游——“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它是孟浩然的寄情山水——“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它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生活尘世间,灵魂在高处”,真性情是一种悠然自得的浪漫情怀。相思时的一寄飞鸿,送别时的一枝折柳,定情时的一块手帕……古人以水墨画般写意的方式,将他们的真性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记得语文课上,老师曾给我们讲过《世说新语》里面“王徽之雪夜访戴逵”的故事:“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戴逵)耶?’”看似荒诞的举动,却反映出王徽之别具一格的“兴味”。古今中外,此般真性情者,几何?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今夏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浪漫轻盈的法国音乐剧《小王子》,将一个童话故事娓娓道来,引出一段耐人寻味的思考——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其实近在咫尺,只要你保有一颗童心!童心未泯,何尝不是另一种“真性情”? 高考过后,我们仍旧冒着酷暑,为了“中级口译”、“第二外语”那几张PASS,展开新一轮披星戴月的奔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何不偶尔“罢工”一天?玩一下久违的“直排轮”,去一下人挤人的“热带风暴”,看一场大片连播的通宵电影。暂时,让全球通用的“ABC”,见鬼去吧!偶尔,感受一下古人那“白日放歌须纵酒”的青春豪情,恣意盎然。 千万不要让中华民族千古传承的“真性情”,在我们这一代沦陷。 深情热烈地活出“兴味”,也许会受伤,但,这是使人生完整的唯一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