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法治视窗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 目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保健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暑期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第B16版: 广 告
    
2007年7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上海话

淳 子


  在美国,画家陈逸飞去一位犹太妇人家做客。这位妇人一开门,就用沪语问:“侬是上海人?”其语音语调与上海市民一模一样。这位妇人在纳粹时期,逃亡上海,幸免于难。她对上海心存感激。二战期间,上海保护了3万犹太人。

  此后十几年过去,这句上海话一直搁在陈逸飞的心头。他从这句话里听到了上海的一段特殊的历史,看见了大时代下,个人的命运周折。从1996年起,陈逸飞开始筹备电影《逃亡上海》,只是命运没有成全他。他走得太匆忙。

  上世纪30年代,巴拉德的父亲在中国经商。1930年,巴拉德出生在上海。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设在中国的西方国家殖民地,将西方公民圈入集中营,巴拉德被羁押在日军所设的上海龙华难民营。1946年,战争结束后,16岁的巴拉德和父母返回英国。1985年,巴拉德将自己这段历史写成传记,名为《太阳帝国》。这本书将导演斯皮尔伯格引到上海,以小说为蓝本,拍摄了同名电影。1991年,巴拉德随BBC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重归上海,拍摄他家在新华路的老房子。弄堂里,有人过来看热闹,说着上海话指指点点,巴拉德觉得,他从来也不曾离开过上海。小时候的许多细节都无比清晰地回来了,比如就在昨天。张爱玲在美国,念起上海,亦是从上海叫卖开始的。比如家门前布店的甩卖声,楼下有人挑了担子,用上海腔调喊:“卖臭干!”

  90年代初期,去香港。尖沙咀的一个公车站,两个女子在讲话,一口老式的上海话,竟然忘记自己要坐车,一路跟在她们后面,痴掉了一般。

  后来到潘迪华家去吃饭。她说,王家卫找她拍电影《花样年华》里的房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说的一口上海话,是王家卫母亲那一代人的上海话,其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味道。

  味道。上海话的味道是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那是一份历史,一份文化。

  牛康博士的《牛康上海话读本》潜心收集资料十多年,以词典的形式写成,每一个词条的后面,阐释的都是上海人的生活、历史、价值观与人生观。《牛康上海话读本》在语言上非常有趣,它探索了语言影响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读者可以从词条中看到当地历史的变迁,也可以看到上海人身上的传统烙印。有的条目是一些简短语言学方面的思索;有的条目是一些长段落,有的甚至长达几页,作者就此将有关市井、传说、逸事编织在里面。

  中国的语言,尽管汉字相同,但不同的地方,语法、发音甚至意义都大不一样。上海人的语言反映出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在《牛康上海话读本》中,作者以叙述的方式来解释他的条目,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及独创性。《牛康上海话读本》不仅可以用来作为研究上海历史沿革的读本,也可以用做研究民族语言学的材料。它的价值也许远远超出了文本的自身。

  (本文为《牛康上海话读本》序)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