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数职 宗 弼 |
文工团员可以说是个个有绝活儿的,有人擅长弹奏乐器,有人擅长画宣传画,不仅如此,大家还要身兼数职,既是演员又是舞台工作人员;既是合唱队员,又是乐队伴奏人员。比如曹鹏,他指挥军乐队演出,同时也是装置组的成员,他负责管理我们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一头毛驴,这头驴驮着所有重的设备。有时毛驴也会“闹罢工”,累得走不动了,咋办?曹鹏就在一边拍篮球,驴子听到篮球的节奏就跟着他走了,被我们笑称为“曹式赶驴法”。再比如仲星火,他戏演得好,还会唱歌剧,扭起秧歌来也毫不含糊,文工团还有好多这样的同志。这个团体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阵营整齐的演出集体。 那时我们每隔三两天就背起背包,带上道具,行军数十里换一个地方演出。往往是傍晚启程,翌日清晨到达新驻地,最多一天一夜连续行军120里。脚上打起水泡,但没有一个同志叫苦,行军时有说有唱,到了驻地还为房东挑水,打扫庭院,教儿童团唱歌,全村马上就热闹起来。 演出前要做好许多准备工作:装置组负责搭舞台;大小道具组搬桌子抬板凳,并借好演员表演时用的烟袋、镰刀等道具;服装组四处向老百姓借各色衣服。演员们在后台化妆时,音乐组的同志们把锣鼓敲得震天价响。部队战士和群众从四面八方入场,坐在背包上的战士们,相互拉唱歌。歌声此起彼伏。老百姓围在四周,说笑声不绝于耳,气氛煞是红火。 1946年10月以后,山大剧团辗转于鲁东鲁西,进行了无数次战地演出。其中最难忘的一次演出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在大路旁。那是在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开始之前,解放军早已秣马厉兵,战斗前夕憋足了劲头的部队向前沿阵地急行军,公路上长长的队伍迅速前移。听到的是齐刷刷的脚步声,看到的是一张张神情严肃的面孔。我们在公路边挥舞红旗引吭高歌,唱起鼓动歌曲,有说快板的,有喊口号的,京剧团的同志在大道上连续做翻跟头表演…… 对文工团的军乐队队员来说,乐器非常珍贵,前线的战士靠武器战斗,而我们则是靠乐器战斗。有一回国民党军队逼近黄河,为了诱敌深入,我主力部队强渡黄河,撤到河北面一侧向胶东转移,我们却还留在黄河南岸执行慰问任务。国民党的先遣队伍以及还乡团和我们只相距五六里路,黄昏时分我们已经听到特务的枪声砰砰,国民党的飞机还不时丢下照明弹为其先锋部队照亮突袭的道路。我们找不到要去慰问的部队才知形势不妙,急忙掉头北上,直奔黄河大堤,最后是和一支殿后的解放军部队一同乘船,渡过了黄河,脱离危险。谁知刚上岸,就有一名女同志哭着说掉了单簧管,她哭着一定要回去拿,让大家先跟部队走。我也是吹单簧管的,十分理解她心里的感受,我就陪着她回对岸找乐器,还好,很快找到了那支单簧管,赶紧再渡河追大部队。 明日刊登一篇《押解路上险遭暗算》,敬请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