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遐思 朱少伟 |
初夏,一场小雨刚停,悄悄进入皖东滁州市郊的琅琊山。那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几乎能映出行人,我低头凝视着它,在遐思中仿佛看到了宋代欧阳修的脚印,宛若听见了他的吟咏:“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路过野芳园、听泉亭、让泉,便瞅见位居“中国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掩藏于绿树间。据地方志记载,北宋庆历五年(1405年),欧阳修因参与革新遭权臣排挤,被贬为滁州太守后,感于时愤,寄情山水,琅琊寺住持智仙出于对他的敬重特筑一亭;欧阳修自称“醉翁”,便为亭题名“醉翁亭”,并写下传诵千百年的散文《醉翁亭记》;后来苏轼应邀亲书《醉翁亭记》,于是醉翁亭随“欧文苏字”双绝名扬天下。当年,欧阳修常请好友到亭中饮酒抒怀,诚如《醉翁亭记》叙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酒也。”太常博士沈遵也慕名而来,赏景之余,创作出琴曲《醉翁吟》(又称《太守操》),欧阳修欣然为之配词,这成了文坛的一个佳话。如今所见的醉翁亭,在清代经过重修,驻足仔细打量:其顶为歇山式,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亭中有“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尤未迈奚自称翁”的楹联,颇值得寻味。说实在,醉翁亭倘与苏杭古典园林之楼阁比较,也许相去甚远,却硬生生地吸引了无数游人,这不为别的,只是因了《醉翁亭记》的特殊魅力。 在醉翁亭附近,有株枝茁叶茂的古梅,高达七米,花期不夺腊梅之先,也不争春梅之艳,却“自甘淡泊”独伴杏花开放,民间传说此系欧阳修手植;而“九曲流觞”则仿绍兴兰亭而建,古代文人在农历三月初三相聚,要置酒杯于渠中水面,它漂到谁跟前,谁就得取饮并作诗,由此不难想象昔日欧阳修与好友雅集的盛况。 离开醉翁亭往西走,很快抵达同乐园。园内有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最吸引人的是长廊中镶嵌着的宋代以来苏轼、董其昌、文征明、祝枝山、张瑞图等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文。在观赏琳琅满目的碑文时,当地老翁告知:欧阳修还曾为那里的丰乐亭写下《丰乐亭记》,其堪称《醉翁亭记》的姐妹篇。这位大文学家为一地作两“记”,实乃琅琊山之幸也! 沿琅琊古道继续前行,只见两旁树木茂盛得能够遮阳挡雨。特别是此处独有的“醉翁榆”亭亭如盖,或挺立于幽深山谷,或扎根于陡峭崖壁,显示出超强的生命力。据说,这种树起初仅生长在醉翁亭周围,欧阳修曾用它的细枝作手杖,故得其名。我觉得,琅琊山的树木如同这里的清泉、楼阁,也早已诗化;而在诗化的物象中,隐现的则是恰好1000周岁的欧阳修之朦胧身影。 游览了琅琊寺,再往上便来到了南天门,这里坐落着会峰阁、古碧霞宫等。我站在峰顶极目远眺,心里不禁感叹:琅琊山,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还有哪座山似你这般,因为一个人和一篇散文而驰誉遐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