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 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八一特刊报道
 第A18版:建军80周年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长三角周刊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 广 告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陲第一哨”
雪域荒漠换了风景


  西陲第一哨,斯姆哈纳边防连,三峰骆驼一口锅,雪域荒漠把家安,踏冰卧雪志更坚,赤胆染绿洲,湖水碧如蓝,日落观美景,伴马迎朝阳,斯姆哈纳好家园……

  ——摘自《斯姆哈纳边防连连歌》

  已无法考证,是谁将这少数民族的口语标在了军用地图上,斯姆哈纳这个地名,被军人们叫得越来越响亮,雪水聚集起的河流也自豪地吟唱,将动人的故事带向远方。

  自从这个连队驻扎下来,太阳、月亮和山风就挽住了军人,从此山脉和水系有了支撑。练兵场上战马嘶鸣,震撼着大山摇醒了冰谷,也唤醒了片片绿野和希望。

  东经73°56′,北纬39°43′, 海拔2910米,斯姆哈纳边防连驻守在祖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人称“西陲第一哨”。官兵们一天经历四季,是全国最晚看到太阳、最后送走夕阳的人——这里与北京时差3小时20分。1997年初,在此体验生活的军旅作曲家吾布力,为官兵们的激情所感染,埋首7日,三易其稿,写下了这首传唱至今的连歌。

  连歌唱出了连队创业的艰辛。1962年,哨卡的第一任教导员杨亲锁带着15名战士,就靠着三峰骆驼一口锅,在这“抬头雪茫茫,低头土黄黄”的雪域荒漠安了家。16条汉子抱成团,发出“不做雪山的奴隶,要做雪山的主人”的铮铮誓言,硬是在荒凉之地夯出了第一个地窝子,栽下了第一株新绿。

  连歌描摹着连队今日的胜景。走进营区,犹如步入避暑山庄,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小桥流水,凉风习习。聊起哨卡一次次建设的故事,官兵们如数家珍,最精彩是近10年来的段落:平掉地窝子,推倒土平房,建起漂亮的戍边楼,挖渠引水修了水电站,从此告别照明的煤油灯;搬掉了木质结构的观察棚,修建起砖混结构的瞭望塔;又在风雪高原建起了小西湖、落日公园、虎峡飞瀑、河滩杨柳林、刺玫园等“八大景观”。

  连歌见证着边防的巨大变迁。连长胡宏利告诉我们,如今官兵们已经住上两层的保温楼房,可以收看到20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执勤巡逻告别了马拉爬犁,换成了猎豹越野车;投资10余万元的保温大棚让全连在-30℃的严寒中,也能吃上自产的十多种新鲜蔬菜。

  连歌激励着一代代官兵的戍边报国志。每天清晨,官兵们唱着连歌走上巡逻的漫漫征程。驱车10公里,记者赶往连队的前哨班。一条宽敞的柏油路直通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间的边境口岸,一幢贴着白色瓷砖的哨楼在蓝天白云下格外引人注目,两名战士站在高高哨楼上警惕地注视四周。

  2003年秋,一位将军来到斯姆哈纳边防连,战士们列队为他唱起了连歌。歌声荡漾在山谷,响彻在心间,鬓染华霜的将军被深深感染,挥毫写下这样一首诗:关山突兀边云长,清湫冷水入横塘。漏残月黑听犬吠,夜半霜重看夕阳。前山飞雪后山雨,初夏浅草仲夏黄。怨女何须为君悔,立马西陲是儿郎。

  这里的官兵还与“独立树”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在祖国最西端,有一棵树,因为周围没有植被、没有绿色,故称“独立树”。它高20来米,粗近2米。由于驻地荒凉、寂寞,一代又一代的戍守官兵与“独立树”结下了情谊。新兵入伍和老兵退伍总选择“独立树”作为背景留影。巡逻执勤、野外遛马,大都要从树边经过,渐渐成了官兵小憩、谈心的地方。有趣的是记者骑马跟战士一块巡逻,一过“独立树”,马便不用扬鞭自奋蹄;巡逻归来时,马便自动收蹄,放松地慢慢走回连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