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北极哨 “电子哨兵”火眼金睛 |
|
“我们是光荣的祖国北极哨兵,在喜迎建军80华诞的大喜日子里,在神圣的哨位上,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宣誓……” 清晨5时40分,东经122°21′,北纬53°33′,地处祖国版图“鸡冠”上、被誉为“北极英雄连”的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部驻地漠河,晨曦刚刚染白东方的天际,营区外,界山、军营、树丛影影绰绰,分外妖娆。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在“北极”之地冉冉升起,边防官兵列队肃立在国旗下,庄严地向祖国宣誓…… 这是哨所官兵生活中一个普通不过的场景,一天天,一年年,官兵们驻守在这个拥有多项全国之最的地方:纬度最高——北纬53°33′,气候最冷——最低可达-57℃;冰封积雪期最长——240天以上。 特殊的哨位,神圣的使命,激励着一代代北极哨兵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恪尽职守,履行职能。在连队荣誉室内,四次荣立集体二等功、八次荣立集体三等功等的锦旗和证书挂满四壁。 上午8时40分,我们随哨所巡逻分队出发,目的地是额尔古纳河上游的130号界碑。一路上,但见条条蜿蜒曲折的巡逻路全是沙石铺道,路况优良,宽阔平坦,有的地方还是水泥大道。同行的部队领导告诉我们,过去,由于大多数一线连队辖区长、偏远闭塞,通往一线连队、哨所几乎无路可行。有一年春节,上级给边防连送菜,推土机开路,一个排保驾,保温车还是困在大兴安岭的冰雪中。眼见车上的蒜苗、菠菜开始变黄,领导紧急下令:“支起大锅,把菜煮熟,冻成冰坨再送。”这年,一线哨所的蔬菜,就是绿色的冰。 当地以前流传一首民谣:“冬长夏短气候冷,5月下雪又上冻,8月降霜又结冰,茄子开花不结果,辣椒向来无人种,番茄被捂才泛红。”如今,战士们新编了一首歌谣:“3月小菜吃不了,4月韭菜割头刀,5月芹菜半尺长,6月黄瓜成担挑,7月茄子豆角鲜,8月番茄赛蜜桃……” “这些年情况大不一样了!”官兵们告诉记者,随着条条巡逻路的修建,过去需要徒步跋涉一至两天才能到达的巡逻点位,如今可以“千里边关一日还”,而且改变了边境地区交通闭塞的状况,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使以前由于不通公路无法外运销售的山货、农产品得以走向市场,为边民致富奔小康打开了门路,不少老乡亲切地称条条巡逻路为“脱贫路”“致富路”。 “你是看‘全貌’还是看‘特写’?”在“黑河好八连”观察室,“电子哨兵”管边演示,让我们大开眼界。但见鼠标轻轻一点,电视屏幕上立刻出现了连队正面辖区的景况图像,界江执勤哨兵、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连飞禽走兽都清晰可辨。“60%的边防一线连队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80%的边防连配备了依维柯新型巡逻车及摩托雪橇,100%的边防连队配备装有GPS、照相机等科技含量较高的边防执勤作业箱……”看过省军区边防处提供的一份资料,一位将军赋诗一首:“一屏揽边境,山水草木惊,有了电子眼,胜过十万兵;网络联全线,挥洒天地间,点兵千里外,犹如在阵前。” 3年来,黑龙江省军区党委紧跟全军信息化建设步伐,在绵延数千里的边防线上建成信息化网络终端站点数千个,覆盖了防区内85%的连队、哨所和班排,使驻守在乡村荒滩、深山老林的边防连队和哨所告别了“信息荒岛”,登上了“网络信息之舟”。 北疆边防建设,正在实现着历史性跨越! (《解放军报》供本报专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