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师宴”不再时兴,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子琢磨着—— 感谢师恩,用什么方式好? 王蔚 吴洁宇 |
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或高中,家长和学生出面请老师上饭店吃一顿,以表谢意。这个曾经热闹多年的所谓“谢师宴”,今年却冷落许多。记者近日从沪上一些餐馆了解到,尽管这段时间高校和高中正陆续寄发录取通知书,但收到通知书的家长摆“谢师宴”的却少了。 摆“谢师宴”的少了 位于徐家汇商业区的一家大酒店,前几年都会在七八月份大造“谢师宴”声势,生意确实也很旺,但今年冷清很多。该店餐饮部的一位负责人说:“今年怪了,这桩生意很不好做,前来预定的人数明显比往年少。”记者上网查询到前些年一直把“谢师宴”做得很红火的两家饭店,上午去电询问时,他们也不约而同地回答“今年的订单少了许多”。其中的一家海鲜渔港,往年的此时,正是办“谢师宴”的高峰,每天的晚市和午市都会涌来许多毕业班的师生及家长,而今年从6月份到现在,该店的“谢师宴”生意还不到10桌,连往年零头都不到。而沪上一家知名烤鸭店,今夏也按往年模式,开出了500元至1000元一桌的“谢师宴”,但问津者却寥寥,经营者只得一声叹息,看来暑期的“谢师经济”不可能再起“蓬头”了。 表达感恩的形式变了 对于“谢师宴”的悄然降温,晋元中学德育特级教师丁如许分析了个中原因:一是在上海这样的教育发达城市,考上大学、考上高中已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没什么值得特别炫耀和庆贺的;二是如今的师生关系的确也有变得淡薄之虞,有些同学觉得自己能考上好学校,完全是个人奋斗的结果;还有些平时请自己的老师长期做家教的同学,觉得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早已“用现钱结清”了。 协和双语学校教导主任胡永强认为,毕业的同学对母校老师表达感恩之情未尝不可,但不能过头,不能形成攀比;教师更不能故意“点拨”同学“感恩”。那么,撤下大鱼大肉的“谢师宴”后,怎样的形式更能让老师体会到学生的感恩之心呢?七宝中学的李根洪老师拿出了历年学子送上的“黑白大礼”——一本夹满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复印件的相册,动情地说:“看每届学生毕业后送给我的‘录取通知书’,我都感到很欣慰,这就是他们对我最好的感谢。” 你觉得感谢师恩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欢迎拨打本报读者热线962288,或登录新民网(www.xinmin.cn)发表看法。评论 07080110801 本报记者 王蔚 实习生 吴洁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