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雨探访潜口古村 吴毓 |
走进徽州的第二天我们就来到了位于黄山第一峰——潜口紫霞山麓的潜口古宅,真不凑巧,碎步走上五百年前尼姑修建的“荫秀桥”,阴沉的天就淅淅沥沥下起了雨,这次出游我偏偏疏忽而忘带伞,只好凑合在别人伞下。停憩在善化避雨亭里,一幢幢白壁黛瓦马头墙的徽式人家掩映在一片绿荫中。 建造于明代的潜口村古屋,数十家人家,都是大户家族,曾是官场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小至七品官,大至三品官。微州曾流传着这样的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那丢在外的人发奋拼搏,若干年后,就有几个出人头地,堂堂皇皇地衣锦还乡了,于是选择了潜口风水宝地,不惜财力精力建起了一栋栋高宅楼宇。这里依山傍水,清静闲逸,景致优美,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远意境。传说潜口村最初即取之退官隐居的陶潜之名,更有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蕴意所在。 雨越下越大,我不得不在村口小店买了把伞。古老的潜口人是真正懂得诗意地居住,大雨清洗下的潜口山庄另有一番情趣,树木青翠欲滴,空气湿润,不冷也不热,走进高旷的古屋虽晦暗阴潮,但屋外春暖阳升,便觉内屋清新惬意,滋爽宜人。最具徽派建筑特征的潜口村,家家户户为了安全谨慎,高高砖墙内封闭无窗,全靠厅堂的一方天井采光,透风,蓄水。今日大雨,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徽州人家“肥水不外流”,滴滴嗒嗒的雨水流进天井里大如鱼缸,小似水渠的蓄水池,蓄水池造型有的庞大而考究,有的精致而艺术,有的简单却实用,但都按自己的财力创意而匠心独具。飘雨时节,潜口人守着高楼,坐井观天,伴着雨水和谐的音律,燃一炷香,所有的好梦好愿便圆在了那个良辰幽景里。 骤雨中,我们的伞不停地撑开又收拢,踩着湿漉的鞋,走进一家又一家。500年前的老屋大都空荡荡,一张旧床,一张八仙桌,一楹对联,而每进一家,必要走上又窄又陡又暗的楼梯,为的是上楼窥看曾“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姐闺房,并倚在飞来椅的美人靠上,遥想大雨天,当年小姐会盼望何人上门呢。瞻望着屋中斑驳风裂的梭柱,月梁,冬瓜梁,我们叹而观止,而窗栏上繁缛而逼真的浮雕镂雕精致得让人忍不住要触摸。这是古代人精湛手艺的杰作,潜口人把打拼下的资本积累投注在坚固的梁屋,不仅昭示了他们的财势和成就,也为我们后人留传下民间艺术的活专著。 步出潜口村,我们踩踏在村边一条石卵子小径上,豆大的雨点把石卵小路冲刷得光亮净洁,这条石卵子路真是好,即便大雨,想当初潜口人仍可脚不沾泥,鞋不脏污地尽情随意去享受“听鸟入林深,寻花探径远”的烟雨妙景。依依回望雨帘中的潜口村,云霭缭绕,渺渺茫茫,古老山庄更显清秀雅致,那些杰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美妙组合也正应了那句“观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去潜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