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滑稽淘旧货 王汝刚 |
人民滑稽剧团的仓库里,有两件服装,粗看不过是旧戏服,其实这是清朝皇宫内侍们穿戴的宫袍。据说这种圆领马蹄袖、宝蓝底色、金线镶嵌、五彩团绣的袍子是江南织造局的正宗货色。难怪历经百年沧桑,仍然发出迷人的光彩。看到“宝货”,不禁使我想起滑稽界的元老——张樵侬先生。 张樵侬台风稳健、嗓音宏亮、大智若愚、妙语不断,塑造过众多舞台角色,如《苏州两公差》中的邱太师、《七十二家房客》中的杜福林等,无不性格鲜明、形象饱满。他与滑稽泰斗杨华生配合默契、珠联璧合,表演的独脚戏《宁波空城计》《戏曲杂唱》等脍炙人口、百听不厌。生活中,张樵侬爱团如家,人缘极好,大家都尊称他“张伯伯”。 上世纪50年代末,剧团赴京演出滑稽戏《苏州两公差》。中央领导陈云两次观看演出,热情鼓励。早晨,张樵侬走在北京街头散步,边走边想:“应当提高艺术质量,才不辜负首长的期望,现在舞台上钦差的官服太差劲啦……”迎面走来两位男性老者,面孔白净无须,说话尖声细气,走路扭扭捏捏。喔!明白了,他们肯定是前清皇宫的内侍——太监。出于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性,张樵侬转身跟在他们后面。两位老者熟门熟路走进旧货寄售店,打开包袱,准备出售太监宫服。由于价格谈不拢,俩人准备打道回府。张樵侬主动上前自我介绍,说明演出需要,愿意收购服装。两位老者通情达理,欣然应允。张樵侬带着衣服回剧场,让演员试穿:哇!宝蓝色长袍配上杏黄色马褂,非常漂亮。 上世纪80年代,为纪念鲁迅先生百年诞辰,剧团赶排《阿Q正传》,张伯伯主动请缨,协助解决戏服。原来,张伯伯住房附近就是“淮国旧”(准海路国营旧货商店)。平时,他喜欢去寄售处坐坐。有时顾客拿来稀罕的抵押品,估价员眼生,张伯伯见多识广,能帮助鉴定。比如,有人拿来一只长条形的空心藤制品,要求寄售。张伯伯如数家珍:“迭只是抱枕,雅称‘睡美人’,热天抱着睡觉,交关舒服。”其实,张伯伯去旧货店目的很明确:为剧团收购些价廉物美的“行头”。 《阿Q正传》排戏工作紧锣密鼓。试装时,张伯伯拎着大包袱走进排练场。他宣布道:“请大家来试穿服装。”我嘀咕道:“肯定是淘来的旧货。”张伯伯亳不掩饰地说:“对的,演这种戏,旧衣裳比新衣裳好,有时代气息。喏,这件棕色外衣配件黑色背心,给杨华生扮阿Q。王汝刚,侬穿这件土灰色短衫,再戴顶乌毡帽,扮演绍兴乡下人,像透像透……”我老大不愿地接过皱巴巴的旧衣服,一打量叫道:“哎哟,不对呀,这件衣裳大襟的,是女人穿的。”“你年纪轻,不懂的,老式中装只分颜色,不分式样的。”我边穿边想:“张伯伯有点‘寿头寿脑’,买来衣服也像‘寿衣’,穿上迭种衣裳,人物形象肯定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出土文物。” 说也奇怪,等到全体演员穿戴整齐,排练场竟出现奇迹:仿佛时光倒流,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吴妈、地保……一个个栩栩如生,出现在众人眼前。导演满意地连声叫绝。 彩排后,导演又提要求:“阿Q梦境中必须出现天兵天将”,因此急需古代武将穿戴的盔甲。张伯伯头脑灵活,想出省钱又有效的办法:他先从京剧院借来一套样板服,然后买来几张牛皮纸、依样画葫芦,裁剪成型,最后动员自己的儿子——著名舞美设计师张永昌义务劳动,硬在牛皮纸上一笔笔描绘出盔甲样式。 正式演出时,在舞台灯光照耀下,纸盔甲居然光彩夺目,以假乱真,张伯伯操一口浦东方言,得意地说:“人家买一套盔甲起码1000元,我伲做了四套只花100元,效果也蛮好,不过请穿的朋友帮帮忙,千万不能碰水,碰到水就像泥菩萨淋上阵头雨——糊踏踏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