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众服务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奥运特刊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法制视窗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广 告
 第A24版:广 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上海地产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1版:好吃 · 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2007年8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点关注】
慈善超市为啥不能赢利经营?


    曾有学者提出,要让慈善超市可持续发展,慈善超市就要具备造血功能,而在慈善超市里开辟经营性柜台,或许是一种方便的“造血”方法。但这个思路遭到慈善工作者的质疑。理由有三:

  ● 在慈善超市中实施赢利性经营,有违慈善的本意;

  ● 在征信体系不完善的今天,慈善超市中的“赢利性收入”难以做到明确慈善用途,不招致非议;

  ● 中国社会的慈善事业处于萌芽阶段,维护慈善超市非赢利的纯洁性,就是维护慈善的公信力。

  各年龄段人群对慈善超市的感觉

  慈善超市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期待被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所了解。卢湾区文明办对4000户居民的大型问卷调查表明:对于慈善超市,居民“经常去捐赠物品”和“曾经捐赠过物品”的比例达到60.6%;“没有看到过,但表示赞同”的有32%,3项合计达到92.6%。

  在不同的年龄段,41-50岁、51-60岁以及60岁以上“经常去捐赠物品”和“曾经捐赠过物品”的比例普遍较高,其中,51-60岁年龄段达到最高。20岁以下的青年人对于慈善超市还不够了解,不过,“没有看到过,但表示赞同”的比例却最高,达到40%。

    慈善超市普遍面临的难题

  ● 因为处于发展初期,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非常有限,慈善超市本身的“自募能力”尚未充分施展;

  ● 捐赠物品品种不够丰富,捐赠物品和困难群体所需物品往往不匹配,直接帮困有难度;

  ● 一些“帮困资源”需要重新整合,比如粮油帮困卡,以便慈善超市通过与困难群体最密切的联系,实现帮困职能。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