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记忆 大巫 张龙 |
| ||
| ||
| ||
| ||
|
文 / 大巫 图 / 张龙 上海小吃人家 上海小吃人家的位置,在豫园算是极好的。对着九曲桥,临着荷花池,最好再有点细雨。沏一壶香茗,摆一桌地道的老上海小吃,蟹粉汤包,虾仁烧卖,虎皮凤爪…… 从九曲桥朝北看,楼上挂着“湖滨”两个金字招牌,这是小吃人家的老店名,有70多年历史了,而饭店更早,少说也有上百年。店里卖的小吃,是城隍庙一带最为齐全的,三丝春卷、蟹壳黄、面筋百叶汤,都是“中华名小吃”。虎皮凤爪是这儿经久不衰招牌小菜,几乎桌桌必点。厨艺总监是店里培养出来的老师傅,从学徒干到大厨,再到总监,30多年的经验拿来镇店,绝对不是盖的。 以前店里只有2层楼面,一楼大众消费,二楼中档水准,最近新添了3楼雅座。食客既可零吃,也可选用套餐,随意方便。 隆重推荐<<< 【干贝汤包】 汤包精致,蒸好的汤包外皮半透明,能透过去看见里面的酱色,上面捏成菊花状。制作这样的汤包,一般的徒弟是做不来的,要经验丰富的大师傅。 汤包的吃法讲究,各个地方又有不同。好比镇江人,吃客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掂捏住汤包的窝口,用巧劲把包子底儿与蒸笼拉扯开,再送到嘴边,双唇微微粘在包子皮儿上,牙齿略微咬出一个小口,就势将包住的汤汁吮吸干净,吸的时候还得控制节奏,否则一定会被滚烫的汁水烫了口腔与喉咙,吃个大亏。靖江食客还得由服务员协助,吃的时候,旁边站上一位服务员,帮食客把小笼掂到食碟里,食客再捧着食碟送到嘴边,咬破吸食。这种吃法,虽然保险,却远远没有自己拎着吃见功力、有味道了。 湖滨发明了一种新吃法。到城隍庙来的游客没那么高的手上功夫,湖滨的大师傅就想了个妙招,变一笼几个为一笼一个,迷你的小笼只装一只大大的汤包,仍旧是薄得透明的皮儿,兜住晃悠悠一包热汤,装在一只简易的托碗里,窝口上插支吸管——虽然“热饮烫口,请勿用吸管”,这时候也顾不上这许多了。美食节的时候,这样的汤包一天卖掉6000多只。 前不久,湖滨重新装修,开了三楼雅座,又添了好些新鲜小吃,干贝汤包是其中之一,并且迅速蹿红,成为客人的新宠。这种汤包一笼8个,不仅外形上更见细巧,汤汁鲜美,浓而不腻,那一小团实实在在的馅,一口咬下去脆、韧,极富弹性,吃完一笼还不过瘾,招手“再上一笼”! 【老松盛】 老松盛,带着浓浓的老城隍记忆。解放后,在大庙门口摆小吃摊头的几个摊主放弃单干,结合成一家,入主庙门前的厢房,取名“老松盛”。前几年才搬迁到现在豫园左近的位置。现在的总经理为了让食客吃得更有味道,特地从史书中找了8幅老城隍盛景的画页,印成卷轴,挂在墙上,常常有老外与画合影。 到老松盛,不要一碗鸡鸭血汤,就算白来一趟,当年西哈努克亲王品尝过后,大为赞赏。上海人熟悉的“单档”、“双档”,此间做得最为地道。外地人不晓得,这道小吃就是“面筋百叶汤”,“单档”便是一只百叶包一只面筋包肉,“双档”加倍。小馄饨也做得漂亮,清汤、雪皮、红馅、翠葱,带精带肥的夹心肉馅,大有嚼头。 两层楼的店堂也才装修过,新引进了“都市农家菜”,到城隍庙游览的客人,不必跑到上海郊区,也能品尝到风味上海农家菜。选料都定点浦东、南汇等地,红烧肉所用猪肉由浦东特供,白斩鸡选的都是南汇的“走地鸡”。 隆重推荐<<< 【鸡鸭血汤】 别看一碗8元,绝对物超所值。一碗滚烫的血汤端上桌,清亮的汤里全是料,切成小块的鸡鸭血,切成薄片的鸭肫干,再堆上白色的鸭肠,加上一只小鸡蛋——这叫“全色”。 【外婆红烧肉】 农家的红烧肉进了城,就换了包装。老松盛的外婆红烧肉,用的是砂制套盆,底座里装的是热水,温着上盅里的红烧肉,免得它冷了之后失了香味。烧成的肉,酥而不烂,肥而不腻,口味咸鲜,回味带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