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读者之声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9版:新民环球·人物/什锦
 第A3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钱题纪实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广 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电脑网络
 第B23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4版:e生活 · 数码娱乐
    
2007年8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朗诵站起来
——情景诗剧《军魂》观后
过传忠


  在纪念建军80周年的日子里,有幸观看了上影演员剧团隆重献演的大型音乐情景诗剧《军魂》,激动不已。首先要感谢作品本身,军旅诗人薛锡祥执笔的这部诗剧,洞察历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地塑造了人物,凸显了诗情画意,打动了观众的心。而在朗诵这一文艺形式方面的探索和突破,更体现了这一创作集体的创新成果,值得赞颂。

  长期以来,朗诵这一形式虽然吸引了不少文学戏剧爱好者,但单一的演出形式,单薄的舞台感觉和单调的总体效果也时时困惑着关心它的人们,希望能找到突破的出路。

  《军魂》的演出给我们带来了兴奋和愉快,虽然还不能说新的朗诵形式已经由此诞生甚至成熟,但它由单一的平面的表演向综合的立体舞台形式的过渡,这一由一维向三维的挺进确实使人耳目一新。

  这三维的有机结合,值得人们关注。

  一维是朗诵本身。由于有了剧的因素,改变了客观叙述者的身份,而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使朗诵也随之改变。诸如诗句和散文的结合、语言生活化和个性化却又要保留节奏感和韵味的探索,以及必须增加生活气息和细节真实的努力,所有的这些课题,表演者都认真交出了答卷。

  二维是表演。演出者“故事创意”中所说的“在传统的诗朗诵的基础上融入表演”,恰当地表述了表演的内涵。但融入并非照搬,它要塑造人物,它要构思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它要设计舞台调度和场面,但它又不能和戏剧小品完全雷同。它仍有它的诗意,它的韵律,它的文学特征。如今,表演与导演的洗练流畅,舞台形象的写意性以及角色之间、个体与观众之间的呼应和协调性,使整个舞台删繁就简,诗意盎然。朗诵融入了表演,进入了舞台,但仍保留了自己,多么难能可贵。

  第三维是影像的播映。这或许是上影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大屏幕上的影像与演员的表演能那么有机地默契配合,那么天衣无缝地互动呼应,确实令人欣喜。为了克服舞台的单调,以前也曾多次尝试过伴舞、放幻灯、打字幕等方式,但终未能尽如人意。这次的影像播映,不仅提供了浓厚的规定情境,放大了演员的表演,而且大起大落、大开大阖,彻底打破了“三一律”的局限,既融入了舞台的朗诵又提升了文学因素,使诗歌的翅膀能在有限的舞台上找到了翱翔的巨大空间。自然,一般情况下或许无法具备上影这样的条件(从设备到操作),但在多媒体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探索的环境还是会与时俱进的。

  向探索者们致敬,让朗诵站起来!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