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座“万国小城堡”的4个谜 ——世界遗产“开平碉楼”探访录 于明山 |
| ||
| ||
|
6月28日,开平碉楼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就像被唤醒的“睡美人”,把“芳容”一下子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开平碉楼是从鸦片战争年代开始到上世纪30年代陆续建造的,现存1833座,遍布广东开平乡镇,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它们风格各异,古希腊的廊柱、古罗马的拱券、巴洛克的山花……都能在开平碉楼上找到。有人称它们为“万国小城堡”。 “睡美人”让人惊奇,更有一个个谜引来人们发问:开平碉楼历史不长,为何能跻身世界遗产名录?它们的设计者是谁?防匪为目的的碉楼为何却建得华美张扬?…… 谜之一 仅有上百年历史的开平碉楼,何以能在众多世界遗产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 广东省开平市有个碉楼办公室,工作人员自称“碉民”。申遗完成后,这个特殊的部门将撤消,“碉民”们也将各奔东西。说起8年申遗路,他们全都兴奋不已。 今年6月底,在新西兰的基督城,40多个项目参加世界遗产投票表决,有中国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日本清水寺、韩国济州火山岛和熔岩洞窟等。对手个个名气很大,开平碉楼仅是上百年历史的“小字辈”,能在众多世界遗产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吗? 申遗要过四关,关关难过。第一关是文本关。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上有100多个项目,但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处文化遗产和一处自然遗产。去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2007年由开平碉楼与村落代表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英文申报文本被接收。 接下来的是专家评估关和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关,开平碉楼与村落均顺利过关。第四关是世遗大会表决,必须要获三分之二选票才能通过。 张国雄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申遗首席专家,他说:“能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并不是看存世时间的长短,关键看价值。把西方的建筑艺术引入东方,建在东方的洋房洋楼为数众多,但开平碉楼与当地的自然要素、传统民居和谐地融为一体,形成极为独特的景观,这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最后,中国的开平碉楼与村落当选。世界遗产大会发表的新闻公报上的评述是: 广东开平的碉楼与周围村落一起,展现了中西建筑艺术和装饰形式复杂而灿烂的融合,代表了近五个世纪塔楼建筑的巅峰。 谜之二 开平碉楼中西合璧,千姿百态,它们的设计者是谁? 开平碉楼千姿百态,看得眼花缭乱的人们不禁要问:这些碉楼的设计者是谁?尘封已久的碉楼一个个被打开,却没有找到碉楼的任何设计图纸。 开平大规模兴建碉楼之时,当地对建筑管理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规章制度,碉楼兴建应该是设计绘图在先。那么设计者是谁?民间说法主要有三大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设计图纸来自海外。岘冈镇的瑞石楼、升峰楼比例匀称、结构复杂、做工精细,符合西方建筑范式中碉楼的设计,很可能是华侨从国外或香港带回设计图纸,交给工匠作为施工的参考。 第二个版本是“金山伯”用手杖在地上、墙壁上比比划划画出图样。乍听荒唐,但仔细想想不无道理。大多数“金山伯”是“卖猪仔”出洋,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手上钱也不多,请不起外国建筑设计师,便只有凭脑袋记,把自己对海外某些建筑的印象,“这样那样”地大致画出来,边施工、边画样、边指导亲朋好友建造碉楼。 第三个版本是华侨和工匠们“联合创作”。开平民间流传的“三分主人,七分工匠”的俗语证实了这一说法。楼主提供外国建筑的明信片,提出建筑样式、功能设施等要求,与工匠合作造楼。在开平市华侨博物馆的藏品中,记者看到近百张彩色图片,当地人管它们叫“普市卡”(Post Card,明信片),上面印有世界各地建筑物,从现存的碉楼身上,似乎能找到不少相似的造型。 立园是座私家花园,记者查询历史资料,看到当年主人谢圣泮从美国写给家人的信:“款式、形模仿效美国制。”但记者在立园转了一圈,感觉根本不是什么美国款式和形模,而是明显的中西合璧风格。原来是工匠根据明信片设计出图纸,画出碉楼外观图。楼主很有创意,廊柱取古罗马式,燕子窝取英国城堡式,拱券取伊斯兰式,楼顶按拜占庭的穹窿顶设计,喜欢什么样式就采用什么样式,根本不考虑什么建筑流派什么建筑风格,糅在一起相互之间是否协调。工匠则不照单全收,而将自己的审美观也融进了碉楼。 谜之三 为什么碉楼风格各异,集合了万国建筑的特色?开平华侨究竟分布有多广? 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巴洛克、伊斯兰……穿梭于碉楼间,仿佛走在世界各个角落,有一种时空交错的幻觉。 自古以来,开平乡民勇于冒险。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到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丛林之中,开辟橡胶园,开采锡矿。19世纪50年代,美国、加拿大先后发现金矿,开平人把去那里谋生称为“闯出路”。家乡人多地少,源源不断的人出去闯世界,形成了村村有华侨的状况。近的去越南、缅甸、南洋群岛,远的到南北美洲。算一算,大约67个国家和地区有开平人的足迹。 在开平,从美国回来的都被称作“金山伯”,后来扩大范围,把出过洋的都称作“金山伯”,把“金山伯”的行李箱称作“金山箱”。“金山伯”们历尽艰辛,只有少数人能九死一生,挑着“金山箱”回到家乡。依照落叶归根的传统,他们买地建房、娶妻生子,似乎所有的辛酸苦累都会因衣锦还乡的光荣而消失。 可是华侨、侨眷露富,便成了土匪的抢劫对象。万般无奈,只好建造坚固的楼房防匪。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将旅居国的建筑风格带回了家乡。 房子外表是西式的,但楼主是地道的中国人,中国古老文化传统依然深深印在心底:每座碉楼的正中,必有中国传统建筑的“要件”——一块匾额,喜庆的春晖、花鸟鱼虫的镂塑随处可见…… 如今走进碉楼,遥想当年:楼主一家在这充满异国风情的建筑物里,玩味着琴棋书画,过着母慈子孝、夫唱妇随的生活。 谜之四 碉楼是防匪的,可建筑形式又非常华美张扬,如此显富岂不要招惹盗匪? 看开平碉楼,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碉楼下部简单朴实,上部却极尽华贵之能事,无论堂、廊、门、窗,还是墙、梁、柱、拱,恨不得将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及古老中国的所有装饰穿戴一身,张扬的性格显露无遗。这碉楼是用来防匪的,如此显富岂不招惹盗匪? 瑞石楼有“开平第一楼”之称,楼主黄璧秀,当年在香港经营钱庄和药材生意发了财,耗资三万多港币建碉楼,水泥、钢筋等材料都是从香港进口的。楼主的后人如是讲述:建到6层时,其父责令儿子封顶,黄璧秀则决意要建全县最高的碉楼。竣工仪式之时,恰逢黄璧秀的父母80岁双寿之庆,他大摆“流水席”,一连五天,宴请全村父老乡亲,连过路客人都可入席。 走近瑞石楼,感到“开平第一楼”绝非浪得虚名,高度第一,高达9层,外观也最为华美。仿古罗马拱券、古罗马穹窿顶、拜占庭穹窿顶、爱奥立克列柱……每层装饰都不同,气势不凡,像座城堡。 广东江门市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的一番解释给出了答案:碉楼中下部简单,有利于防止匪盗攀缘,况且中下部在远处看不见。上部华美有看头,成为视觉焦点和村落的标志,远远就能吸引人的眼球,这不正是楼主荣归故里的最好写照吗? 本报驻深圳记者 于明山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