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少年暑期红色史迹寻访征文选登 |
情系延安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你了,母亲延安换新衣……” 望着延西高速公路穿梭于山顶间,拉起一条条长线段,仿佛腾空出世,端庄,宏伟,我惊讶,震撼。 枣园、杨家岭、宝塔山、抗日军政大学……一部我看不尽学不完的史诗。 不曾感受革命艰辛,不曾体会胜利喜悦,然而当我踏入这片土地,却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在心中涌动,仿佛翻开了久违的旧相册。 满山的窑洞里透着丝丝清凉,令人驻足回味。简陋的桌椅和床,还残留着历史的韵味。写满标语的围墙,“中国共产党万岁”、“全面贯彻游击战术”……虽然我们只能依稀猜出这些繁体字的意思,却令人有一种想要凝神望一望和摸一摸的冲动。 那个时代的艰难与动荡一一展现,虽然它已经一去不返,可所见的一幕幕,还有墙上悬挂的黑白照片,正一点一点会聚成清晰的影像,在我的脑海中呈现。我感到自己的血液正沸腾着,仿佛找到了可以信赖和依靠的知音。 他们曾满怀一腔热血,在这片流淌着心血的土地,挥洒了一生的热情。今天,我以一个后来者,虔诚地,在心中对这些革命先辈充满了缅怀与敬意。 当我们与陕西延安中学的同学交流座谈时,相仿的年龄,让我们仿佛一见如故,有说不尽的话。他们也有活泼率真的一面,对于上海的无限好奇引伸为一连串疑问:“你们在上海会去看演唱会吗?”“我们学校在上海算大吗?” 临走前我们互相留下了QQ。突然有种无奈夹杂着不舍,在我心中蔓延开。虽然网络可以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可是我却不知,下一次促膝长谈,会是什么时候。延安的同学们在古筝伴奏下,动情地朗诵了贺敬之的《回延安》,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刻印象。 延安中学 高一 周盈盈 精神感召 抬头望着门额上刻着的“腾蛟起凤”,拭去汗珠,我终于到了目的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想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就诞生在这黑漆的大门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入面前其貌不扬却意义重大的石库门。 这里原是中共党员、时任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同志的寓所。建国后为纪念中共二大在此召开,被改建为中共二大纪念馆。 纪念展区占地不大,却几乎囊括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全部历史,从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二大完成党的创建工作,可谓挑起了建党初期的千钧重担。 展区后面,是当时中共二大的会场。这里原先是李家的客堂。 一张八仙桌,14张椅子。85年前,革命者们就是在这样简朴得近乎简陋的环境里,热烈地讨论着中国的时局和未来。 谁也不会想到,就是在这样一间小屋内,却召开了指明革命斗争方向的中共二大。通过这次会议,革命者们达成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这是革命理想与严峻现实的统一,是希望达成的最终目的与奋斗中所用手段的统一,是伟大的革命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就是在这间不过十几平方米的客堂里,这群怀着崇高理想的革命者,讨论着关系全中国命运的伟大事业。古色古香的石库门老宅虽历经翻修,但古朴之风犹存。中共二大会址里的一切都显得宁静与祥和,虽然简约却一尘不染。我们每一个参观者置身其中,仿佛能触摸到革命先驱的澎湃心潮。我虽然只在那里参观了一个小时,但此行留下的感慨却久久萦绕心间。 瞻仰中共二大会址,重温建党初期革命者们的崇高精神,让我激动不已。我们现在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仍应学习革命先辈的理想情怀,用他们的精神感召自己。 复旦附中高三 蒋璐安 即日起至8月18日,本市的大中小学生就近寻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的红色史迹后,集体或个人撰写考察报告(征文),限1000字以内,邮寄至威海路755号新民晚报科教卫工作室(邮编200041),信封上注明“寻访征文”字样。 |